返回第一二零章 造反?  晋砺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样“混吃等死”的日子,也还不错嘛!

老子的钱,是使不完的;两个侍婢,生的也不赖,高兴的话,还可以再买她三、五个,周一到周七,排好班,每天一个,那个啥啥啥,爽的不要不要的!

不高兴同人打交道呢,老子就携美纵情山水之间,左拥右抱,幕天席地。

高兴同人打交道呢,老子好歹正经读过几本古籍,有这个打底,再背背抄抄,大谢、小谢、陶潜啥的,一路背下去、抄下去,三下五除二,便唬得名士们一愣一愣,到时候,老子就是新鲜出炉的名士领袖,扫文坛暮气,开一代新风……

小日子既过的快活,还能收割一大票粉丝。

嗯,同那个刘渊,还真有点像呢!

而且,自己的日子,咋说也比刘渊过的好吧?

至少,只要自己不真起“求异心”,是不必像刘渊那样忧谗畏讥,总担心有人撺掇皇帝来砍自己脑袋滴。

唯一对自己怀恨在心,可能暗搓搓找自己麻烦的,只有一个郭彰,但他的动机太明显,他说自己的坏话,皇后那里,其实分量有限,不足为虑!

哎,话说大谢今年贵庚?哦,还有九十几年才出生?那我就放心了,穿不了帮!

陶潜……哦,他要早几年,不过,也得再过七十多年才出生,也穿不了帮!

哈哈!

啥?“八王之乱”来了咋办?

逃啊!

老子先知先觉,趁着路还好走,带钱、带女人,往南边儿跑啊!

“八王之乱”都来了,一定没人再顾得盯我的稍了,莫说硖石君了,说不定,我连故皇太后都能带到江南去呢!

哈哈!

路虽还好走,护卫也还是要的——老子的钱,实在有点儿多!除了再多叫几个鲜卑人随扈外,文氏兄弟,恩公要你们出力的时候到啦!

文氏兄弟旧部散落江湖者,一定不在少数,说不定,老子还可以组织一支私军啥的?

总之,老子有足够把握,安全渡江!

到了江南,老子中朝名士领袖的谱儿摆出来,当地的土豪们,还不笑脸相迎?老子就开始大肆圈占土地山林……

这是什么日子?

这是神仙的日子呀。

同时,也是猪的日子!

那,不如此,又如何?

造反?

事实,初初晓得皇后“污名化”卫瓘、欲“阴”卫氏一世之时,何天胸中气血翻涌,真的是动过造皇后反的念头的。

但——

造你妹的反啊!

没有足够社会基础、没有足够民意基础而造反成功?

从古至今,有这样的例子吗?

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励精图治,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祖孙三代接棒励精图治,司马炎直到大一统后,才开始怠政,但他怠政归怠政,底线还是有的,没有横征暴敛,没有破坏基本政治秩序,“太康之治”乃至“太康盛世”的说法,并不是晋朝自己的吹嘘。

目下,司马炎挂掉不过大半年,“太康之治”余烈犹在,相对来说,老百姓的日子,还是很过得去的,这个时候,您造反?

是觉得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太平淡了,要给他们加点辛辣调料吗?

曹氏励精图治而失去政权,一是因为出了曹爽这个奇葩,二是因为失去了士大夫的支持,但目下,士大夫对司马氏的支持,依旧非常坚定。

齐王攸事件,是个很好的例子。

前头已经说过了,武帝出齐王之藩,除了他自己的亲信,举朝反对,这种反对,是全方位的,至宗王、公主、公、外戚,下至祭酒、博士,舆论、行动,有人动口,有人动手——譬如,前头也说过的,中护军羊琇与北军中候成粲谋见始作俑者的杨珧,欲手刃杀之。

成粲也就罢了,可羊琇——那是什么人?那是武帝发小呀!本是武帝的最铁杆,却在齐王攸事件,坚定不移的站在武帝的对立面。

何以如此?

根本原因,朝臣们对于太子的“圣质”的深刻担心。

一个智力可议、性格懦弱、根本没有统御群臣、治理天下的能力的人,被武帝硬摁在接班人的位置,理智的朝臣,一致认定,武帝一旦不讳,王朝将发生巨大的、无法预测的大动荡。

到时候,有能力、有威望控制这种动荡的,只有一个齐王攸。

所以,齐王不能走!

此时,士族还远未发展到后世南朝那种变态的程度——皇帝,你死你的,不干我事,我换个主子就是了!此时,朝士——特别是大族们的利益,是和王朝紧紧捆在一起的,王朝的根基若松动而终至倾覆,大族们很可能被一并埋葬。

历史事实证明,这些大族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

晋,真的是中国历史最奇葩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