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大量资金。”
杂交水稻研究部虽然挂在工部名下,受工部直接领导,但研究部绝大部分研究院拿皇室提供的俸禄。
可以说,杂交水稻研发成果后,皇室拥有技术专利,但蓝鑫不打算这么做,技术专利归工部所有,也可以说归全民所有,皇室不会借此赚钱。
……
看到高产杂交水稻出现的消息后不久,蓝鑫得知今年,大明境内红薯的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双双下跌。
其实,相比其他很多粮食作物,高产的红薯的亩产值真的不行。
……
在另外一个时空的清朝,人口增加导致粮食压力增大,再加上大片良田改种商品价值更高的烟草棉花等作物,红薯、玉米,以及后来传入的马铃薯,这些高产作物的种植规模才扩大。
但是在推广种植方面,仍需要朝廷的介入和干预。
以红薯为例,它虽然在乾隆八年即已传入河南,但乾隆五十年仍需要皇帝亲自叮嘱河南官员推广种植。
乾隆五十年六月庚寅谕军机大臣等:“闽省地方向产番薯一种,可充粮食,民间种者甚多。因思豫省近年屡经被旱……番薯既可充食,又能耐旱,若以之播种豫省,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着传谕军勒浑,即将番薯藤种多行采取,并开明如何栽种浇灌之法,一并由驿迅速寄交毕沅,转饬被旱各属,晓谕民人依法栽种。”
与玉米和红薯相映成趣的是占城稻在中国推广普及的历程。
宋真宗时遣使至占城,取稻种三十石种于福建(也有研究者认为占城稻进入中国的时间可能更早,甚至在宋朝建立之前)。
因其耐旱,大中祥符五年又取稻种三万石,分种于江淮、两浙。当时的中国晚稻(如红莲稻)自播种至成熟需150天,粒肥而香;占城稻只需100天(后缩短至60天)即成熟,但单产量低,且味道不好,属于下等米,只供农民食用,或用做军粮、马料。
而正赋(上供米)仍征收宋朝本国的晚稻粳米。
宋朝官米(以及地主租米)只收晚稻粳米的另一个原因是占城米不耐储存,容易腐烂变质。
马铃薯在欧洲的境遇与占城稻、红薯和玉米在中国的遭遇相似。
它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就被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并且传播开来,但是在此后将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欧洲对马铃薯的消费量并不是很大。
直到十八世纪初欧洲因工业革命、医学技术改善、经济进入良性发展等原因而发生人口膨胀,马铃薯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由此可见,在选种育种技术相对落后的古代,粮食作物的“产量高”与“口感好”这两个特征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很难两者兼顾。
在正常年景,农民肯定会优先选择种植口感更好而产量偏低的粮食作物,在交纳租赋及市场出售时,这类粮食也更受欢迎。
蓝鑫觉得,高产作物的推广并非导致人口爆炸的原因,而是反过来,人口爆炸刺激了高产作物的推广。
……
得知杂交水稻高产消息的第二天,蓝鑫收到了大明海军传回来的大好消息——在伤亡不大的情况下,占领东南亚大城马六甲。
“大明的市舶司可以设在马六角了!”蓝鑫爽朗大笑一声。
马六甲海峡,全长1080公里,最宽370公里,最窄37公里,平均25-27米深。
蓝鑫重生之前,南汉国的海商将岭南,甚至中原的货物运往海外出售,一路危险重重,除了不可预知的自然危险,还有来自海盗袭击的危险。
吴朝,占城等国的水军将士为了钱财,时常袭扰海商的商船。
自从大明攻占吴朝、占城等国家,肃清了东南亚海域,大大减少来自海盗对商船的危险,让海商的生意更好做了。
危险减少,利润增加,大明征收更多的税,海商不会拒绝,也不敢拒绝。
“拿下马六角后,好好经营马六甲海峡,花……三年时间,肃清马六甲海峡周边的敌对势力。”
“大明的海船更先进,更庞大,载人更多,载重更大,船上装有大炮,船坚炮利,大明要成为东南亚唯一的霸主。”
蓝鑫让市舶使留从效从市舶司挑选一些人,随大明海军将士一同乘船前往马六甲,在马六甲设立市舶使,外商经过马六甲海峡,不管目的地是哪里,要经过市舶检查,缴纳百分之十的税。
蓝鑫重生,不仅改变留从效的命运,还改变了他的寿命。
如果历史轨迹没有改变,留从效早就已经去世了,而如今,他获得好好的,过去几年,他多次生病,病情稍重一些,蓝鑫都会拿出来自现代的药物给他服用。
用对药了,每次都能药到病除。
留从效很感激大明国主以国士的待遇对待自己,所有,他一直兢兢业业,秉公做事,多次拒绝巨富海商对他贿赂,他的出色工作,让大明户部获得了更多的税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