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昊二年,三月初。
大明帝国天子创建的太古糖厂生产的白砂糖和冰糖上市了。
因为产量有限,只有少量在公开市场上出售,大部分被蓝鑫赏赐给了朝中的大臣。
白砂糖和冰糖上市,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毕竟之前没有人见过这种东西。
种花家拥有悠久的制糖业历史,古人用甘蔗榨糖,很长时间,古人都没有吃到后人经常吃的白砂糖,因为,甘蔗榨汁制成糖,糖是黑色的,为了让黑色的糖变白,变得好看,古人付出了很多尝试。
明代,明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第六卷《甘嗜》篇详细叙述利用糖膏自身重力来分离糖蜜,取得砂糖。造白糖的方法:【﹝蔗汁﹞尚黄黑色,将桶盛贮,凝成黑沙,然后以瓦溜置缸上,其溜上宽下尖,底有一小孔,将草塞住,倾桶中黑沙于内,然后去孔中塞草,用黄泥水淋下,其中黑滓入缸内,溜内尽成白霜。】
将过冬成熟的甘蔗,用轧浆车榨蔗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倒入另一口缸中凝结成黑沙糖;另备一口缸,上面安放一个瓦溜(瓦质漏斗),用稻草堵塞瓦溜的漏口,将黑砂糖倒入瓦质漏斗中,等黑沙结定,除去稻草,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缸中,漏斗中留下白霜,最上一层约五寸多,非常洁白,叫西洋糖(明代的西洋即现在的南洋)。
季羡林在所着《中华白糖史》说:中国明代熬练白糖的“黄泥水淋脱色法是中国的伟大发明”。
据说,黄泥水淋糖法始于元代,相传在福建南安有一位姓黄的商人,是开小糖坊的,有一天,糖坊的墙倒塌了,墙中的黄泥压盖在他所制的黑糖上面,在清除黄泥时,他发现被黄泥覆盖过的黑糖变白了,于是他反复试验,证实了在黑糖上覆盖黄泥可以使黑糖变白,就用这个方法制造白糖。
到了明朝,黄泥水淋糖法在国内流传开来,成为创造大量财富的硬核技术。
欧洲人的制糖技术,本身就比亚洲晚得多。
我们现在看着极其普遍的白糖,在当时更是奢侈品中的珍品。在当时的英国,白糖是医院里限量出售的“名贵药品”,能不能在病中吃口白糖,就是英国权贵的身份象征。
而同时期的明朝,白糖却已经渐渐普及到家常用品。
其实,黄泥水淋糖法出现之前,有人用其他办法制造白糖,就是成本太高了,而黄泥水淋糖法低成本的简单技术,辅以明朝“蔗车”等新型制糖装备,曾经昂贵稀少的白糖,就这样快速大量生产出来。
因此,明朝的“白糖出口”生意,成了直追丝绸瓷器的火爆产业。
“隆庆开关”后,明朝每年输往日本数万担白糖,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船队,也靠向欧洲倒卖明朝白糖赚差价。
绕开“中间商”的英国船队,崇祯年间起每年更是动辄数万担的进货量。
在明朝已是“白菜价”的白糖,就这样风靡欧亚大陆,甚至“即远如不列颠三岛,亦有华糖踪迹”。白花花的糖,赚足西方世界白花花的银钱。
……
蓝鑫希望大明帝国能靠出口白糖多赚几年的钱,所以,不仅禁止黄泥水淋糖法技术出口,甚至暂时不打算在国内公开这项技术,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这项技术在国内公开,外商想要获得这项技术就不是一件难事。
甘蔗种植面积有限,白砂糖和冰糖的产量不高,如果价钱买低了,大家会抢着买,显然这样不划算
本着利益最大化的原则,白砂糖和冰糖的售价不菲,虽然无法做到短期内售罄,但依旧有很多富商愿意购买这种商品,小部分自己享用,大部分运出境,卖给高端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