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章 老天眷顾,风调雨顺  随身空间之无限人生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费提供薯种,不要钱,他相信经过他的大力推广,明年红薯收获后,就可以在大明境内广泛流传开来。

蓝鑫经常关注米价,最近新米上市,米价下跌,在兴王府城内,大米每公斤零售价2文钱左右,每市斤才1文钱。

在古代,太平盛世,粮价才会便宜。

除了红薯,蓝鑫还从现代携带了不少可以自留种的高产稻种。

这些稻钟,除了高产,还有耐寒和适应性强的优点。

今年,皇庄的水田里栽种了后世培育的多个品种的水稻,产量远比占城稻的产量高,但和红薯相比差的太远。

红薯,绝大部分人天天吃红薯会不习惯,而天天吃大米,北方人可能吃不习惯,南方人就是天天吃大米长大的。

占城稻具有生长周期短,耐旱和适应强的特点。

蓝鑫重生之前,占城稻就在岭南地区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北宋皇帝宋仁宗当朝期间,大力推广占城稻,长江流域和淮水流域的粮食产量大增,为商业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占城稻,由于原产地地区(印支半岛之安南、占城(又名林邑、环王国)、真腊)耕作粗放,无灌溉设施,稻米可自然生长。

自然发展而出来的占城稻生长周期比较短。

岭南地区是比较早的种植占城稻的地方,由于光热条件较好,早种的话,通过施肥等手段,能够加快占城稻的生长,故而能够在岭南地区种植两季。

在占城稻以前,南方地区的水稻,不管是在光热稍低江淮地区,还是在光热水充足的岭南地区,都只能一年一收。

水稻产量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一旦春种之后久旱无雨,或者发生洪涝灾害,那么一年的收成便就打了水漂。

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成为古代封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一旦天灾发生,农民颗粒无收。

填不饱肚子的灾民,就会不顾一切的冲破束缚,逃往没有发生灾难的地方。

大量的难民涌入,将给地方治安带来极大的威胁。

后来,在长江流域的推广,使得光热条件不如岭南的长江流域,也能够一年两熟,这就离不开后天对占城稻的不断培育。

《宋史》中还记载有占城稻的两个特点,一是“耐旱”,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南方虽然较之北方水分充足,但在一年四季中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有时久旱无雨,又有时大雨成灾,这为水稻的生产带来了极大的不利条件。

雨水丰沛时,只要不发生洪涝,尚且可以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将多余的水引走储存。但是一旦发生旱灾,河湖乏水,这时水稻必然受到极大的打击。

而占城稻的优势,耐旱便体现出了出来,能够抵挡住一段时间的旱情,在下雨过后仍然能够有些许收成,占城稻能够给农民更多的安全感。一年两熟能够上交更多的粮食,因而被宋朝政府大力推广。

相比水稻,蓝鑫更重视红薯,重生之后,他觉得自己有生之年,可以持续实施鼓励多生育的政策,根本不用担心人口过度,粮食不够吃的问题。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死了很多人,人口大幅下跌。

唐朝灭亡后,战争还未停止,人口继续减少。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59年,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加起来也就两千多万。

相比后世的十四亿多的人口,现在的中华大地上的人口真的很少。

“将来,大明一统中原,境内再无战事,需要爆人口,推出一系列的鼓励生育政策,可这个时代的医疗卫生条件太差了,就算百姓们都愿意多生孩子,很多婴儿出生之前,未成年,就挂掉了,还有,人均寿命太短了。

除了红薯,蓝鑫在储物空间里存储了不少玉米种子。

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温暖,且湿度大,阴雨天气多,而玉米不耐水涝,因此相比起来,北方地区更适合种植玉米。

储物空间里的玉米种子大部分是适合北方地区种植的,蓝鑫不可能资敌,现在自然不会把这样的玉米种子运到北方种植。

“我怎么有种玩游戏的感觉?”

“游戏人间,也挺有趣的。”

“不管如何,我都要让自己过得舒坦!”

丰收,大丰收。

老天爷很给面子,这一年,大明国境内大部分地区风调雨顺,粮食丰产。

蓝鑫手里有大量的金银财宝,不差钱,他采用了休养生息政策,给农民免掉了各种税赋。

百姓们,大部分百姓都很感谢天帝之子大明皇帝——德仁。

蓝鑫重生九个多月了,他是天帝之子的“事情”已经传遍大明境内绝大部分地区了。

在大明境内,少部分地方还有山贼,也有一些离群索居的小村落。

……

十月二十日。

大明皇家银行的总经理方秉承向蓝鑫汇报银行第三季度(七八九三月)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