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三件仿制品  我是一名修宝师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华夏先民在长期劳作中发现了玛瑙的美,在原始美感的驱使下将其制作成了装饰物,佩戴于身。

这件簪子的簪首均呈椭圆形,由金片打成底盘,包着荷叶状的白色玛瑙,荷叶上蹬一金蛙,金蛙内部是空的。簪杆银质,呈扁平状,一头攒尖,银杆焊在簪首的背部。发簪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生动传神,尤其是金蛙栩栩如生,仿佛紧盯着猎物,下一刻就要捕食。

华夏人对玛瑙艺术的品评标准和赏玩方式,在明代得到了完全确认;到了明代的中晚期,作为治玉中心的苏州兴起了“以小见长”和侧重“性灵趣味”的文人化赏玩风尚,这种风尚对往后数百年的华夏艺术形态产生了极为深渊的影响。

【物品】:金蝉玉叶

【尺寸】:长5.2厘米

【工艺&材质】:金镶玉

【年代】:明代

【简介】:从汉代开始,人们以蝉的羽化来比喻人能重生,玉蝉因此成为常见的丧葬用品。

比如死者口中的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另外,也可将玉蝉佩戴在身上,表示高洁。所以它既是生人的配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1954年,在华夏苏州五峰山,明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的家族墓中,考古人员发现了这件玉叶金蝉,出土位置在墓主人的头部,旁边还有银笄二件、金银嵌宝石插花四件,证明这件物品是贵族女子的发簪。

【物品】:透雕龙纹玉带扣

【尺寸】:长9.6厘米

【工艺&材质】:玉雕

【年代】:明

【简介】:这件精美的带扣出自著名的梁庄王墓,梁庄王是宣德皇帝的胞弟朱瞻垍。该墓出土金器、玉器、瓷器等5300余件,是华夏已发掘明代亲王墓中等级最高的一座,随葬物品的丰富与精美程度仅次于明十三陵中的定陵。

其中金、银、玉器和珠饰宝石有4800余件。粗略计算,这些珍宝所使用的金量达到16公斤,用银量达到13公斤,用玉量达到14公斤,出土的宝石700多颗,它们保存完好,灿灿生辉,可谓金玉满堂,珠光宝气。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