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五章:朝堂之争,激烈汹涌,三日明意,决定生死【为最单纯大佬加更】  大魏读书人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还是一个未知数。

深夜,雨停下来了。

大夜弥天,南豫府百姓心中的阴郁,并没有散去。

数个时辰后。

大魏京都。

随着日出东方,宫门开启,大魏文武百官,也纷纷走进了宫廷之中。

从宫门到太和殿,要经过几道流程。

宫门到金桥,便有御史言官把守,臣子有任何不妥之处,都会被一一记录下来,甚至谁谁谁和谁谁谁走在一起,也会被记录下来。

到了金桥之后,步行五百米,便能到太和殿殿下,等到太监开口,他们才能朝着太和殿走去。

而此时,宫门入口。

百官涌入,看似一团,可却无形中分成了四股势力。

身穿麒麟武袍的是一品国公,一个个龙行虎步,说话声音偏大,不顾及什么形象,只是大多数比较年迈,一些中年武官则站在其后,是武将势力。

以镇国公为首。

而另外一批穿着底色青白长袍的,则是儒官,大魏王朝的官职设立不同,分武将、文臣、。

因为有儒道的原因,所以文臣与儒官是分开的,大魏儒官,至少要七品明意,若不明意,怎能为官?

便是儒者。

为首的也皆是满头白发,但精神奕奕,从头到尾都一语不发,自我检点的很,显得高风亮节,与一旁的武将完全形成两种画风。

儒官之首,以吏部尚书陈正儒为主。

还有一批人数最多,三五成群,不断窃窃私语,这是大魏文臣,也可以称得上最具备势力的存在,国家大事操办,皆有他们出手。

只要武将儒官同意,那么施行就是他们来做。

武帝之前,朝中最大的势力是他们,后来武帝登基,文臣的势力下降了许多,但如今新皇上位,他们再一次凝聚。

原因无他,因国势而出。

倘若没有北伐之争,基本上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皆由他们负责,而北伐之争,让武将统一战线,也让儒官们统一战线,这两股势力凝聚在一起。

那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边站了。

文臣之首,则为顾言,为大理寺寺卿。

同时户部尚书,刑部尚书,这两位尚书也是文臣之首,组建东明会,辅国谏言。

最后一股势力则有些尴尬,人数不多,六七人罢了,与三股势力形成鲜明对比,有些孤寂,这股势力之首,为工部尚书李彦龙,主张休养生息。

没有任何人支持他们,尤其是武将,更是看都不愿意看他们一眼。

往往每次早朝,都会找他们一番麻烦,只要他们开口,武将第一时间就要开骂,儒官和东明会官员也不会有所帮忙,他们也不想直接得罪武将势力。

没有必要,除非涉及到自身。

百官上朝,所有人都知晓今日的早朝,会有大事发生。

“启朝。”

待百官抵达太和殿时,守在门口的太监顿时开口,尖锐的声音响起,百官稍稍加快了步伐。

换置鞋子,走进大殿之中。

太和殿空阔无比,十八根雕龙画凤的柱子立于周围。

百官站好属于自己的位置,望着龙椅上的大魏女帝,而后异口同声道。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洪亮的声音响起,这是基本流程。

“众爱卿平身。”

女帝之声响起,下一刻百官起身,再次高呼。

“谢陛下。”

但流程并未结束。

六部依次开口,提出目前的国家大事,待一番商谈结束后,基本流程这才算是结束。

不管有任何私事,或者是其他事情,前半个时辰都是在商讨国家大事。

百姓为先。

国家为先。

哪怕你听闻谁谁谁做了穷凶极恶之事,你都不能直接开口,因为这些事情都是小事,属于个人问题,或者是地方问题。

国家大事说完,你才能去说这些东西。

终于,就在这一刻,儒官当中有人出声。

“陛下,臣,有本奏。”

随着儒官传来声音,满朝文武皆然神色一变,但很快又恢复常态,静心聆听。

“宣。”

女帝的声音依旧平静。

“陛下,武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长平郡南豫府,发生一件骇人听闻之事,狂生许清宵,因朋友受难,乞求严磊大儒法外开恩,但遭到回绝,而后于南豫府楼宴之上,怒斥严磊大儒,贬低圣人,此等行为,目无王法,不尊皇权,不敬圣意,如禽兽一般。”

“甚至于楼宴中,对读书人拳脚相交,更是煽动南豫府百姓,企图制造民变。”

“臣,恳求陛下,以大不敬之罪,将狂生许清宵发配边疆,再以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