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三七章 棉织品的战争  1635汉风再起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汉洲。

在欧洲,印度产的高级棉织品最初被作为桌布、床罩、窗帘和壁挂等用于室内装饰,非常受欢迎。到17世纪后半期,这些棉织品开始用作衣服的布料。与以前普遍使用的麻织品、毛织品、皮革做的衣服相比,棉布非常轻、亲肤、吸汗、易洗,从各方面来看都是优良的衣料。最初,棉布只是用于上流社会的家居服和内衣,及至后来,开始作为外出服和正装得到认可。

这个时期,被统称为印花布的印度产棉织品不只在英国,而且在荷兰、法国等西北欧各国也受到广泛欢迎。印花布的最大魅力在于,不仅是质量优良的新商品,而且价格也非常低廉。相比只有富裕阶层才能得到的高级织物丝绸,棉织品在品质上毫不逊色,而且价格非常亲民,所以受欢迎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些棉织品在印度产区的采购价格很低,就算加上路途遥远的运费,也能跟欧洲产的各种织物竞争。

通过东印度公司,印度产的织物还被运往欧洲以外的地区。其中一个方向是美洲大陆和西印度群岛。自16世纪以来,葡萄牙人把棉布带来给为甘蔗种植园工作的奴隶做衣服。当然,这些织物是廉价的、品质欠佳的东西,被称为“萨蓝波小彩格布”的东西占多数。

与葡萄牙一样,荷兰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一旦运回萨蓝波小彩格布等便宜织物之后,也再次将其出口到美洲大陆和西印度群岛供奴隶使用。

另外,在西非购买奴隶的时候,奴隶贩子们也将印度棉织品作为支付的对价物。在整个17世纪,印度产的棉织品被大量运往世界各地。伴随着产量的急剧增加,印度各地的棉花栽种面积也得以大幅增加。用于丝绸的养蚕业也非常盛行,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到17世纪70年代,仅织物相关行业就新增加了10万人以上。

印度棉布的实用、舒适、色彩斑斓和浓厚的异国情调,让消费者趋之若鹜,使得无数的印度棉织品更是源源不断运到欧洲,仅过去的数十年间,每年从印度出口上百万件棉布服装。印度莫卧儿帝国控制了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棉纺织品贸易,每年税收达到八千万到一亿两白银,是同时期明朝所获税收的十几倍。

可以说,印度仅凭借棉布贸易这一项,便成为这个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

然而,印度棉布在最近十几年里,却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者,那就是来自汉洲大陆的棉布。

在二十多年前,齐国人曾试探性地运来了一批汉洲棉布,但毫不意外地被印度市场无情的拒之于门外,不论是花色质量,还是销售价格,完全不是印度本地棉布的对手。所有的印度棉布商人看着灰头灰脸的齐国人,都给予无尽的嘲笑。

这些齐国人脑子都秀逗了吗?在一个盛产棉布的地区,万里迢迢地运来一批没有任何竞争力的棉布来销售,这不是在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嘛!

后来,齐国人可能也知道自家生产的棉布无法与印度当地产品竞争,非常明智将棉布撤出了他们的商品销售目录,转而兜售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铁器、五金、军工、钟表、玻璃、瓷器、砂糖、罐头等诸多种类的工业制成品。

然而,充满迷之自信的印度人尚未得意多久,曾经为印度棉布重要市场的南洋地区便被齐国逐步蚕食,并最终被他们所垄断和控制,将印度棉布逐出了这个拥有数百万人口规模的市场。

紧接着,马来半岛、中南半岛、日本等地区和国家的市场上也开始出现大量的汉洲棉布,挤压着印度棉布的生存空间。

而到了1660年代,曾经铩羽而归的汉洲棉布又杀入了印度市场。不过,这一次,齐国人是以高端市场为切入点,运来了大量高档印花棉布和平纹细布,凭借其精湛的印染技术和纺织技术,再加上工业大规模生产的价格优势,很快站稳脚跟,赢得不少王公贵族和富裕人家的喜爱。

被印度棉布牢牢掌握的中低端市场,在近几年,也遭到巨大冲击。

马六甲海峡以东地区,可以说已经没有印度棉布的任何市场空间了,全都被汉洲棉布所占据。再加上棉布生产能力已逐步复苏的大明,也开始恢复出口,争夺日本、朝鲜、安南、暹罗等地区的棉布市场。

至于波斯、阿拉伯、埃及和地中海地区,齐国也凭借其建立的密集商业网络,不断与印度棉布争夺有限的市场,挤压他们的生存空间。

因而,在最近十年,不论是孟加拉当地的棉布商人,还是古吉拉特和旁遮普的棉布商人,都感觉到棉布生意愈发不好做了。好像整个印度地区的棉布市场突然间就饱和了,曾经那种供不应求的贸易繁荣景象再也无法重现。所有的外国商人在采购他们手中的印度棉布时,会不断地压价压量,甚至会提出各种条件,比如账期延长,强迫接受成色不足的金银货币,要求附赠额外商品……

面对这种情形,众多的棉布商人曾试图联合起来,建立某种价格联盟,统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