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3年12月4日,宁波。
“大人,驻守码头的齐国兵马突然开始登船,似乎要撤离宁波移往他处。”一名千总军官匆匆赶到原宁波府衙大堂,寻到兵部右侍郎、舟山镇监军张煌言,告知他一个有些意外的消息。
“他们可曾说过,为何匆匆撤离?”张煌言手里捏着毛笔,愕然问道。
两个月前,张明振部明军从舟山跨海来攻宁波,面对坚城数日不克,反而损兵千余,让明军陷入进退两难境地。
齐国海军联合郑森、顾荣顾三麻子等部水师舰船准备突入长江,执行封锁隔绝长江的任务,途径宁波时,闻知此间情形,齐国海军当即将随船携带的陆战队两个连官兵置于岸上,协助张明振部明军攻占宁波。
卸下数门舰载重炮,由十余名专业炮手操作,仅一天时间,便将宁波东城轰塌二十多米的缺口,随后齐国又以两个连陆战队官兵排枪掩护,使得明军趁机攻入城中,宁波旋即而克。
随后,张明振命张煌言领兵三千驻守宁波,他则挥兵攻略左近县镇,准备将此地作为明军于陆地的大本营,和舟山遥相呼应,占据这块浙东要地。
随着大战的持续进行,产生的难民也随之增多,大量地涌入宁波城,使得驻守的明军顿感压力,宁波城破之时,清军焚毁了部分府库,因而缴获的粮秣本就不多,加之舟山也无多余积蓄,使得他们根本无法应对越聚越多的饥民。
无奈之下,张煌言只得又向齐国求助,希望他们能从两广,或者海外紧急输送大量的粮食,以赈济当地灾民。
齐国人却提出,粮食转运耗时费力,不如直接将部分难民运回他们所辖的几个海外领地,然后择机移民汉洲本土。此举不仅解决了宁波府的难民压力,还为齐国提供了大量的移民,可谓一举两得。
张煌言本想拒绝,但看到城内外不下五万余难民,若是没有足够的粮食,恐难以续命。而且,随着气温地逐渐降低,这些衣食无着的难民,处境必然会愈发艰难。随即,捏着鼻子认可了齐国的移民建议,希望这些不幸的难民,在移民汉洲后,能求得一条活路。
原本以为,齐国搜罗移民,会像数年前那般,专门将其中精壮以及大量读书人、工匠、艺人挑选出来,优先运走。却不料人家齐国人却是以家庭为单元,不分类别,精壮连同妇孺全部转运上船,一起打包运走。这让张煌言不免稍稍松了一口气,也对齐国趁机搜刮大明人口,少了一丝恶感。
随后没多久,张煌言又接到城中官员报告,说是齐国军兵将宁波范氏家族的“天一阁”给抢了。这让他惊讶之余,不免勃然大怒。
要知道,范氏家族的“天一阁”号称“藏书之富,甲于天下”,所藏各类典籍图书不下十万册,为江浙文人之“圣殿”。此前,尝闻齐国军兵纪律严明,于大明各地很少袭扰百姓。怎么,到了宁波,突然转了性,开始抢掠地方了。
需知,“天一阁”乃是图书典藏之所在,可没有什么金银珠宝玉器可得!
当张煌言带着一队明军赶到范氏家族的“天一阁”时,却发现想象中的大肆抢掠破坏行动并没有,反而是一队一队的齐国军兵,驱使着众多难民,将一册册书籍小心地打包装箱,然后整齐地码放于平板推车中,一辆接着一辆地运往城外的码头。
虽然不是穷凶极恶地抢掠,但这般“盗取”天一阁的图书,也为大明文人所不齿呀!
“大明离乱,战火纷飞,范氏降清避走。既如此,宁波以后可能保证此间书册不至毁于兵乱?”一名齐国军将在面对张煌言试图阻止时,振振有词,“与其没于战火,不如暂且存于我汉洲本土,加以保护。待大明复起,山河稳定,自可抄录一份还于此间。”
张煌言听罢,先是一怔,随即仰天长叹,便任由齐国人于宁波城中搜罗图书和各类古器,然后转运汉洲本土,予以“暂存”和“保护”。
齐国驻扎在宁波城的官兵只有不到三百人,却在这近两月时间里,通过精心组织和协调,并从难民人群中拣选数百名管理人员,硬是将城外三万余人的难民营地打理得秩序井然,未曾生出任何大的乱子,就是难民的死亡率也保持着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这让张煌言深感震惊。
要知道,在居住和生活条件更好的宁波城里,几乎每天都会由板车拉运数具或者数十具难民尸体到城外的乱葬岗掩埋。多达三千余官兵持械弹压,并且在城里一直维持宵禁状态,即使如此,仍旧不时发生暴徒袭扰难民,或者强抢入户等恶性事件。
如今听闻齐国官兵突然要撤离宁波,使得张煌言内心感到有些惶惶。难道对方不再管束和转运移民了吗?
“张大人,辽东、朝鲜有变,登来亦有警,你们的永初朝廷可能遭到了清虏的重袭。”陆战队第三营副营长、宣节校尉少校岳仲武面带凝重之色,“说不好,就让清虏夺了整个登来。”
“……”张煌言怔住了,顾不上询问辽东和朝鲜如何有变,直接关注登来局势,“一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