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0年8月6日,北口堡(今澳洲巴马加小镇)。
一艘两百吨左右的中型运输船从西边悄然驶至,然后缓缓地靠在北口堡(今澳洲北部纽兰拜小镇)码头,几个港务人员见状,立即驱赶着十几个汉洲土著到船边,准备从船上卸货。
这是一艘来自建业港的运输船,装运了来自新乡堡的粮食和黑山城的金属工具,他们的最终目的地是南边的广陵堡(今澳洲汤斯维尔市),为那里尚不能自给的移民运输口粮。
“哟,还有羊呀!”码头港务人员看到土人从船上赶下来十几只绵羊和山羊,不由有些惊讶。
“为了给你们送这些羊,我们可是冒了不少风险。这荷兰人前些日子,竟然又来了,真是晦气。哎,你们轻点,爱惜着点呀!你们可不要小瞧了这羊,用处可大了!”一个从船上下来的水手说道:“俺们汉洲北方已经有数千只绵羊和山羊了,将它们的毛刮下来,可以织成各种呢绒布,卖出大价钱。这以后呀,咱们北方毛纺与东边的威海(今澳洲凯恩斯市)棉纺可是俺们汉洲并举的大产业,是受民政府各种政策和资源优先照顾的。以后,你们这里的空旷草场地区也要大量地养殖绵羊和山羊。”
随着近五年的发展,汉洲本土,尤其是汉洲北部建业府几个县镇,各类牲畜种群已经扩大到一万多头(只)。不仅可以为汉洲民众提供各类肉质食品,还能收获大量的皮毛。
开元城(今澳洲汉普蒂杜市)、永兴堡(今澳洲北部阿德莱德里弗小镇)、北凉堡(今澳洲北部派恩克里克小镇)、宋城堡(今澳洲北部凯瑟琳市)等地区,均开辟了数个广阔的牧场,放养着数量众多的马牛羊等畜牧牲畜。
至于各地区的普通民众,也会通过借贷的方式,从民政府控制的牧场里,购买三五只绵羊或者山羊,饲养在自家圈中,靠出售皮毛,增加些许家庭收入。
根据羊毛分类,出自绵羊身上的叫羊毛,行业上叫绵羊毛,绵羊毛即使很细,但在专业上也叫它羊毛,而不叫绒,当然也能叫细支羊毛。
只有出自山羊身上的绒才叫羊绒,也就是山羊绒。还有一个洋气的称呼,叫开司米。羊绒是生长在山羊外表皮层,掩在山羊粗毛根部的一层薄薄的细绒,属于稀有的特种动物纤维。
因为山羊喜性啃食草根树皮,对草场有一定的危害,民政府农事处的官员倡导官办牧场和民间山羊养殖户,尽量进行圈养,割取牧草以做饲料喂食。
汉洲经过多年的皮毛积蓄,再加之羊群数量的扩大,今年六月,汉洲在开元城建起了一座毛纺厂,加工自产的羊毛和羊绒,与东部的棉纺业支撑起汉洲的初级轻工业体系。
发展纺织业,基本上不需要进行额外的研发投入,只要将大明既有的生产机械进行复制和改良,就可以很快投入生产。从总体来看,纺织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要稍微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就可以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带动一个国家地区的金融、贸易、物流等多个行业的发展。
相比其他工业门类,纺织业产生规模效应比较容易。有了规模效应,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以后才能参与到全球的贸易体系中去,无论是作为原料供应商还是制造商,都能在世界经济中取得一席之地。因此,纺织业就成了世界各国迈向现代化的一张“入场券”,17-18世纪的英国的崛起就遵循了这一发展路径。
在14-16世纪时期,虽然纺织业在各地兴盛不衰,却始终难以形成规模化的大市场。受制于地理环境与交通运输,各地的纺织品主要服务于本地市场。从印度或中国出口的棉布,得经过好几位中间商才进入欧洲人的手中,这就导致了纺织品价格昂贵。而以家庭作坊为主的生产方式由于规模太小,抑制了创新,人们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去改进技术。
后来,直到一个叫约翰·凯伊的英国人发明了飞梭。使工人的生产效率增加了一倍,将把纺织业乃至人类工业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飞梭的诞生开启了一系列技术变革,在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人类的纺织技术取得了迅猛突破。有意思的是,这场伟大的技术革命不是由科学家或者工程师推动的,它的主角是一个个年轻的工匠。
在100年不到的时间里,纺织业引爆的技术革命开启了英国的现代化,并催生出了人类第一座现代工业城市——曼彻斯特。18世纪末,曼彻斯特从农村到城市,到处都是纺织工厂。传统的家庭作坊被大规模的工厂作业给取代了。
接着,英国人凭借军事霸权垄断印度地区的棉花贸易;再通过强大的舰队阻击海上的竞争对手;占领陆地之后,他们用枪炮驱逐反抗者,并与当地的王公贵族联手,打压本地商人。
就这样,英国人控制了纺织业的原料供应链,从印度获得大量廉价的棉花与布匹。随着原料价格的降低,商人扩大生产,因此推动了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所带来的规模红利,又进一步加强了英国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