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到尾都有方杰的镜头,在节目里他依然是那个最难给出“通过”的评委,但并不只有死亡绝句,而是会放出他的一些个人看法和理由。
于是各种名场面就出现了,而且他的形象也更加立体化了。
看到这期节目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这才知道,原来这个年纪轻轻的酷男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可以因为一首不喜欢的歌而淘汰选手,也可以因选手“丑的不够别致”、“太漂亮”、“太违和”、“太男人”、“故意卖惨”等等莫名其妙甚至互相矛盾的理由将其淘汰。
如果他的身份没有被曝光,大家可能会把他当成是廖顺彬那样的毒舌评委,但现在不同了,经过一周时间的舆论发酵和各种小道消息的传播,大众们已经知道这位年轻人的身份很不一般。
这个不一般还不是社会地位上的不一般,即便是有钱的企业家,是节目的赞助商那又如何,这是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你会挣钱可不一定懂音乐,过来当评委不光不会被观众们认可,反倒会被厌恶——有钱就了不起啊,这是对音乐艺术的玷污!
所以真正让大众们认可的是,方杰是这个节目的总导演和总策划,而第一期节目他们都看过了,全程从头笑到尾。
这家伙的确可能不懂音乐艺术,但懂幽默、懂娱乐套路、懂综艺效果足矣,其重要性远比一个懂音乐的专业人士大得多。
大家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并不是选手们的唱功有多么厉害,而是综艺效果足够有趣和吸引人,如果想要听歌,去听那些成名歌王歌后的歌不就好了,何必看一帮五音不全还没有自知之明的人在那哗众取宠?
所以节目好看,获得了全频道全时段收视率第一的成绩,才是大家认可方杰的根本原因,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他其他的社会身份,以及全网全媒体在那里大吹特吹,所有观众都对他心服口服了。
哪怕看到方杰一本正经地在那胡说八道,拿出那些让人懵逼甚至搞笑的借口当理由,观众们潜意识里就觉得这家伙说的肯定有道理,自己之所以觉得矛盾或无法理解,那是因为自己没有达到对方那么高的思想层次,是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人家的问题。
比如“伪郎”、“卖惨”“太漂亮”的论述,不少观众就觉得很有道理,听了方杰的话,感觉自己的思想境界都升华了,仿佛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清了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
确实啊,咱们对那些伪娘深恶痛绝,为什么对伪郎就这么宽容呢?
同一个本质的变态生物,都应该坚决打击和消灭才对嘛!
而那些靠卖惨讲故事的,或者因为漂亮,靠卖个萌、撒个娇,就能讨得评委们大开方便之门的,凭什么能晋级?不公平!
至于嫌人家长的丑的,观众们认为,站在方杰的角度上其实也没说错什么。
他是节目的总导演总策划,你唱功一般,丑的又不够别致,对节目本身和对观众们来说,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何况丑不丑这事儿,大家也亲眼看到了,确实如方杰所说,这是事实,不需要说明,因此并没有歧视的意思。
甚至有观众们认为,对方应该感谢方杰,正因为解释了理由,冒出了这些金句,才使得这些片段得以保留,才让本来不可能出现在电视里的选手,有了自己的镜头。
还有个别观众在想,早知道丑也能上电视,那咱也去了啊,比漂亮咱不行,比丑……嗯,至少比电视里的那位更别致吧?
人就是这样,一旦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再去看待一个人,感官就完全不同,哪怕人家说的全是歪理,他们也觉得全是真理,会找到各种各样的理由为其辩护,后世粉圈里的那些脑残粉就是如此。
这一期节目播出后,方杰的脑残粉数量显著上升,网上稍有对他提出异议的言论,很快就会被一大群粉丝围攻反驳,最后被口水淹没。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四类铁粉。
不容诋毁类:“他那么年轻,那么有思想,那么理智和睿智,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岂是你这种跳梁小丑有资格妄加评论的?别在那不懂装懂,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说了你也不懂……”
万能反驳类:“有本事你也成立一家集团公司啊,有本事你也出钱赞助节目啊,有本事你去当节目总导演总策划啊,有本事你也去当评委啊,有本事你也长得跟他一样帅啊(有本事你也写一本小说啊)……只要你做到上面任何一点,那咱也不说啥了……”
偷换概念类:“方杰有那么多公司要打理,有那么多工作要做,海选又那么多选手,还得克制情绪站在公平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其实他真的已经很辛苦、很努力了,你们还说他这不好那不好,还有没有同情心和同理心,说他不近人情的你们,才是冷血动物!”
拉帮结伙类:“我们全班都喜欢他,我家里人对方杰的评价也很高,都很喜欢他,尤其是我妈妈,特别喜欢他,老是说要是有个这样的儿子就好了。我也想说一句,如果我有一个这样的哥哥就好了,说他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