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钧听着冯保读折子,他不断的给出批示。
连续读了几封了。
冯保便停下来:“皇上,还要不要继续。”
“继续。”
得到应允的冯保正好读到李易峰的折子。
这封折子他看了,当时他就给出评价:胆大妄为。
折子还是都察院御史所奏,他觉得此人要么脑袋有问题,要么受人指使。
不过能当上都察院御史的人又有几个脑袋不够用,恐怕后者居多。
他能想到的没有第二人,那便是张居正。
一直以来张居正从各个方面对大明进行改造。
在诸多的方面都已经出现成效。
唯独这巨室,在改革推出四年之久都未提起,是时机不成熟还是张居正不愿碰,他最初以为张居正不愿也不想。
当这封折子上来之后,他才发现自己想错了。
张居正不是不想,而是时机不成熟。
如今朝堂上下一心,反对他的人要么被辞退,要么倒戈,全国上下以张居正为核心,再无二心。
这个时候说出这个事,要么是张居正膨胀了,,要么就是有了跟巨室抗衡的本钱。
总之张居正开始下手了。
这个时候冯保想的是,巨室怎么可能那么简单就能处理呢。
弄不好,又将掀起更大的浪潮。
他将李易峰的奏疏读了一遍。
朱翊钧装模作样的听着。
他每天听那么多的奏疏,早就厌烦。要不是皇太后李彩凤看的那么紧,他早就取消这项制度。
很多无用的奏疏就是浪费时间。
当然这只是朱翊钧的个人观点。
“嗯。”
朱翊钧眼睛一亮,这是他这段日子里听到的最有意思的奏疏。
“大伴,你再读一遍。”
冯保只好认真的又读了一遍。
“停,就方才那句。”
“清巨室利庶民!皇上是这句吗?”
朱翊钧点点头:“这是谁的奏疏?”
冯保回道:“新任都察院御史李易峰的奏疏。”
“新任的御史,好大的胆子嘛。”
看到朱翊钧玩味的笑容,冯保有些不知其意,便问道:“皇上,李易峰说的是清巨室。”
“知道啊,对了大伴,你知道巨室指的是什么吗?”
冯保小心翼翼的说道:“巨室就是皇亲国戚。”
呵,朱翊钧用鼻子出气:“既然你知道巨室是皇亲国戚,想必这位御史大人也应该清楚咯。”
冯保答道:“想来是知道的。”
“孟子云: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他李易峰这是要与朕作对啊。”
冯保倒现在还是不明白朱翊钧的企图,皇上嘴上说着李易峰胆大妄为,可语气没有一点生气的意思。
皇上态度不明朗,他也不敢先表态。
这个时候皇太后李彩凤款款而来:“方才读什么奏疏啊?”
“回皇太后,都察院新任御史李易峰的折子。”
李彩凤不由得拿过来翻看。
奏疏是看完了,李彩凤面色不悦:“说说怎么回事?内阁到底干什么的?这样的折子竟然敢送进来?”
既然李彩凤表态了,他冯保也不能不答话,这个时候必须站在李彩凤的立场:“回太后,此事非同小可。奴才以为是不是内阁一时失察。”
李彩凤啪了桌子:“一时失察,内阁这么多年送到宫里的奏疏,有失察的时候吗?冯公公,你每日为皇上读奏疏,心里也没有数吗?”
冯保忙低头:“奴才,奴才。”
“好了,不用你为内阁说什么好话。张先生到底是怎么想的,换来问问不就清楚了。”
冯保传唤的档口,李彩凤转身训斥朱翊钧:“皇上你也不小了。这清巨室三个字什么意思。皇上不明白吗?怎么咱觉得你一点也不着急呢!”
朱翊钧确实不着急,按常理李易峰的目标直指皇亲国戚,那些都是他朱家人,是朱翊钧的叔叔哥哥姐姐妹妹。人家想要拿你的弟弟妹妹开刀,你能不急吗。
但是朱翊钧觉得自己的亲戚太多了,多到他数不清楚,不知道谁是谁得程度。
他们也就顶着朱姓,靠着太祖朱元璋打下的天下,享受先辈留下的遗产。
可这份遗产太少了,大明两百余年,所剩无几。就是自己这个皇上也没有多少遗产继承。
从这方面想,就好像兄弟姐妹分家产,难免发生不愉快。
最重要的,奏疏中陈述,这些兄弟姐妹快把大明吃垮了。
如果还是不动他们,那么张居正改革取得多少成就,都会腹水东流。
朱翊钧回道:“母后,朕焉能不知。”
“那是你朱家人。”李彩凤没好气的说道。
其实她也明白,但是她是个顾及亲情的人。
当年自己的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