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 乡绅的难处  大明:开局被迫成奸臣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天已放亮,马车停在一处盐田旁,曹彰寻到一名盐丁,打听一些事情。

“这一亩盐田,得盐几许啊?”

盐丁二十几岁的年纪,却肤如枯木,面庞黢黑,手上满是黄色的茧子。

“回大人的话,一亩盐田,能得三十斤盐。”盐丁唯唯诺诺的答道。

曹彰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明朝的一斤相当于后世的六百克,一亩地三十斤盐,产量还是低了点。

明初时,盐户大多用锅煮盐,也就是煮海为盐,这才管盐丁叫灶户。

明末时,随着制盐技术的进步,沿海盐户开始采用晒盐法制盐,

晒盐节省人力,不需燃料,产量也高,但弊端也很明显,那就是晒盐法得到的是粗盐,要想变成精盐,还需加工。

再就是晒盐法会受到日照和降雨的影响,如遇下雨,必须及时把盐田中的卤水收集起来,否则被雨水稀释,所有的辛劳便付诸东流。

是以这时的晒盐法还未成熟,沿海大多地区依然使用煮盐法。

曹彰倒是能改善这晒盐之法,但此时事情繁多,又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只能先放一放,等空闲时再做打算。

一亩盐田能得盐三十斤,曹彰望着灰蒙蒙的万亩盐田,一堆堆雪晶般的盐垛错落有致的堆着,再次感受到盐户的辛酸。

这盐田对他的计划至关重要,来到大明朝的第一桶金,全靠这些盐。

曹彰从袖兜掏出几块散碎银子“下田了,去买些吃食。”

盐丁连连摆手,说什么也不敢收银子,直到曹彰蛮横的把银子塞进盐丁的衣服中,两人的撕扯这才作罢。

“哎...”曹彰心中十分感慨。

盐户是大明朝最困苦的户籍,尤以贫灶为甚,他们碌碌终日,却连饭都吃不饱,明末土地兼并已经威胁到统治根基,贫灶的盐田大多被富灶兼并,是以多半的贫灶成了富灶的佃户,与工奴无异。

叮~

忠者,应切身感受民间疾苦,宿主已达成此要求。

忠臣值+1000

“......”

我就特么伤感一下,这也能得忠臣值...

“回落凤坡。”曹彰招呼衙役道。

一名衙役问道“大人,不等曹三爷了?”

曹彰笑了笑回道“不等了,怕是乐不思蜀喽。”

回到落凤坡时,已是晌午,曹彰所住的木棚前,站着十几个男人,瞧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印花的绸缎,颜色很是鲜艳,一看就是家资不菲的富户。

一名衙役跑到曹彰身前禀报道“大人,坡上都是阜宁县的员外,这落凤坡就是他们的地产,这些人今早便等在这里了,都是来要地的。”

曹彰眼皮一跳,要账的来啦。整了整官袍,曹彰走向木棚。

十几个阜宁县富绅看到曹彰后,立马围上前来,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

曹彰示意众人安静,指着其中一人说道“不要吵,你先讲。”

“拜见钦使大人,在下是阜宁县清河人,落凤坡有我五十亩地,现在却被灾民占了去,这次来,就是想讨个说法。”

曹彰点头,表示了解,看向众人问道“你们都在落凤坡有地?”

众人齐声称是,经过一番了解,这十四个员外都来自阜宁县,共在落凤坡拥地一千一百亩,其中最大的一块地是阜宁县尤员外的,共计三百一十亩。

曹彰命人搬来马扎,众人就坐在木棚前商量起来。

要说这些人也是受害者,宪王侵占了阜宁县的肥田,又把这块不长庄稼的封地换给他们。

“大人,这地虽然不生庄稼,可也是我们的田产呐,有地契为证。”尤员外抱屈道。

“是啊,大人,灾民无故占地,这哪行啊?况且这些灾民还不是我们阜宁县的乡亲。”又一名员外道。

众员外再次七嘴八舌的说了起来,这些人的想法一致,老子的东西,就是闲着,放烂掉,也不可能给这些草野之民使用,他们不配!

曹彰咳嗽一声,再次止住嘈乱的现场。

“各位员外,三县灾民遭了水灾,流离失所。本官看这落凤坡地势高,通风条件好,可以阻止疫病滋生,再加上这里离海近,方便运鱼供养灾民,这才把灾民迁到此处,实在是无计可施,才出此下策,叨扰了各位,本官这就给大家赔个不是。”曹彰抱拳道。

“钦使大人万万不可,在下承受不起,承受不起。”

“不可...”

众员外见曹彰赔礼道歉,连忙阻止。

尤员外是落凤坡最大的地主,他认为自己吃的亏最多,面露难色道“钦使大人,灾民遭难,我们也于心不忍,那也不能占着我们的地啊,您看这样行不行,我们十四家出点粮,也算尽了一份力,大人还是把灾民迁走吧。”

曹彰摩挲着下巴道“迁,肯定是不能迁,落凤坡这个位置最利于安置灾民。咱们再想想别的法子,可好?”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