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一章 君臣策对  大宋绍圣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老臣早已息了仕途之心,只想回家整理文籍。”

果然如赵煦所担心的那般,沈括一口回绝了他的邀请。

“先生,此诚社稷危难,国家用人之际,先生岂可独善其身?”,赵煦不相信沈括作为读书人,听到这样的话能够无动于衷。

沈括听到这话,却依然躬身回道:“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升平,陛下亦是有为之君,何以缺一朽木?”

他虽然退出了朝堂但并不是出世隐居,如今天下是个什么样子他还是清楚的,官家的这番激将根本打动不了他。

赵煦沉默片刻,看来沈括果然是已经彻底息了从政之心。

可他在数年前还为自己献上《守令图》,绘制天下州县内容详尽、图例准确,说明他内心还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要想打动他也只能从这里切入了。

赵煦带着期盼看向沈括,逐一为他讲述,“如今天下看似太平,可太平之下早已暗藏危机,先是朝中暗潮涌动,先帝变法不成反增新忧;外有西夏厉兵秣马,对我西北边陲虎视眈眈。

朕欲行先帝遗志,绍圣而行,奈何上无辅佐之师下无可用之臣,方才想起先生博物洽闻,政事开敏,朕恳请先生教我!”

“这……”

官家所说倒也是实情,这天下太平的表象终是会被戳破,即便是维持现在的局面,少则数十年这天下迟早会生祸端。

如今朝中旧党横行,早就没了新党的立足之地,按官家的这番话来看,分明是想再继先帝未竟之事,看来官家也意识到了如今天下局势非变法不可改变。

作为曾经新党的一份子,他自始至终对新法的看法是保持正面看法的,但也注意到这么多年来新旧两党相互倾辄,必欲致对方于死地的政治斗争愈演愈烈,朝中人人自危,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其危害早已大于新法施行以来所取得的一些成绩。

变法或许会引起社稷动荡;可不坚持变法,摇摆不定最后却一定会毁灭!

但经历了永乐城之败的沈括,他的政治倾向也变得有些明哲保身,也开始反思起如此新法是否真的能达到富国强兵的初衷,早已不是听了几句热血话就能被打动的。

既然官家想要行先帝之事,那自然要知道其对熙宁之事的看法。

“敢问陛下为何要绍先帝之志?”,沈括还是比较谨慎,并没有说出新法之名。

赵煦肃声道:“为了大宋,为了百姓,为了正我泱泱华夏之名!”

这是赵煦心中真实的想法,身为华夏儿女每当想起靖康之耻、崖山之役,未尝不痛惜熙宁变法的失败,如果不是为了改写宋朝的历史,他又何必操这份心?

目标很宏大,但沈括不置可否,毕竟先帝当年也是想要富国强兵,于是又问“陛下以为先帝之志何以未竟?”

赵煦思索了一下,“上有挟祖宗家法护身之逆党贼臣,下有使朝廷政令不通的奸官污吏!”

沈括终于有所动容,这不就是他这些年总结出来新法失败的两条重要原因吗?官家如此年纪竟能想通此间关节。

不过他却并不满足,再问:“既如此,陛下准备如何应对?”

赵煦摇了摇头,“朕如今只身一人,除了满腔的热血、坚定的决心之外无可应对,还需先生为朕出谋划策,朕想用十年、二十年,哪怕是穷极一生,定要将新法推行下去!”

其实沈括这话是有些为难赵煦的,毕竟如果官家真有应对之法又何须召他相见?

可他也从中看到了赵煦的应对之法——坚韧和毅力。

而这不正是推行新法所最需要的吗?新法的失败归根到底还是上位者摇摆不定,很多决策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就草草收场。

望着面前目光坚毅的少年郎,沈括感觉自己那颗早已沉寂的心似乎又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老臣愿以残烛之身为陛下效劳!”

终于打动了这位能臣干吏,赵煦心中欣喜,“不瞒先生说,朕近日就有一事欲托付先生。”

说罢,便将洛阳常平仓失火案以及徐王赵颢的事讲了一遍。

“徐王不臣之心早已昭然若揭,但荆王和燕达将军之死既然已经盖棺定论,陛下不可轻易揣测。倒是洛阳的案子可以派人严查!”

沈括献书是在元祐四年八月,而荆王和燕达之死则是在七月,因此当年之事他也略有所闻,隐约知道其中牵扯甚大,不建议赵煦以此搬倒赵颢。

赵煦点头称是说:“朕希望先生回去之后能就常平仓一案向朕上一道奏章,朕也好以此让皇城司介入,严查此案!”

既然抓不到赵颢杀害四叔的证据,那就先从常平仓失火案开始查,之前让吕大防派人去查,这么久了都还没有消息传来,赵煦十分不放心。

感受到官家话语中的焦急,沈括细细想了一会儿,摇头道:“如此不妥!”

“为何不妥?”

“官家既让臣任崇政殿说书一职,那臣的义务便是为官家说疑解惑,怎好越职上奏?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