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周熠的学习兴趣下手,以后世人的眼光来看高下立判。
在周熠的有意引导下,两人的谈话逐渐往边疆靠拢。
刚开始是沈哲弘讲,周熠听。
主要是周熠不了解朝局。
越往下听,周熠的心情就越沉重。
瓦剌之患未除,鞑靼又对辽东虎视眈眈,这是亡国之象啊,知晓未来鞑靼将会雄踞中原的周熠心情糟透了。
见周熠脸色不对,沈哲弘安慰道:“晦明不必过于忧虑,当即圣上,励精图治,大周定能回到太祖在世时四方来贺的繁华鼎盛。”
顾不得许多的周熠,向沈哲弘说出了他的见解,引荐大明风华里于谦的一封奏折。
“以边关战士的性命为长城,远远不如以天下人的人心为长城,双方在边境上互市,由朝廷主持,能减少多少劫掠,只要互市管理公允,牧民生活条件变好,想必也是不愿打仗的。”
“即便瓦剌大汗一意孤行,想必也没有多少牧民和骑兵会跟随他,我认为边境互市,可胜十万雄兵。”
沈哲弘细品之后,张开嘴巴,不敢置信地看着周熠,道:“此番话,是师弟心内所想,还是有人教师弟说的。”
“前明有一名能臣叫于谦,师兄可曾听闻,他留下的书里,便写到互市的种种好处。”
周熠想要做点什么。
两人一直交谈,直到天黑,不同的是,后面变成周熠讲,沈哲弘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