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正统,却要山东孔家承认,莫不是知天下是孔家的不成?此其罪一。”
“攀附暴元,做暴元残害中原百姓同胞的帮凶,孔家早已背弃种族,宗族,人伦,信义,失信于天下,此其罪二。”
“勾结地方官员,孔家作为中转站,将大量北方百姓,逼到绝境,卖儿卖女,仰仗祖宗之德行,横行乡里,目无法纪,此其罪三。”
“此三条罪状,条条属实,件件无伪。陛下请可明察。”
“倘若我大明江山,真的要有国学,要有衍圣公,那也绝不应该是孔家!”
刘基言辞激励,他是不畏权贵的,也不同于其他人的迂腐。
这些说辞,可以说是朱元璋和刘基从扬州府一直到应天府,研究了一路,又在皇宫仔细排练,今天拿出来,也着实是让众文臣手足无措。
他们那里有什么准备,虽然朱元璋对册封孔家的事情,颇有微词,但还没眼下的这般地步,原本所有人认为的对李善长的批判大会,竟然转变成了批孔大会。
既然朱元璋愿意听,上行下效,自然就有人会跟着附和。
首当其冲的,武勋之中,一个愣头青,注定青史留名的愣头青,如今的他,还只是仰仗姐夫在军中的地位,自己奋力摸爬滚打。
蓝玉,常遇春的小舅子,上前躬身道;“陛下,孔家着实可恶,我们兄弟历经了千难万险,死伤战士少说也有十数万,因为战争而殒命的百姓,更是无从计数。”
“辽东的纳哈出,半岛的高丽,首鼠两端也就罢了,孔家在我新朝大军北伐之时,可没有帮我们在百姓哪里宣扬过一句话、”
“现在我们兄弟千辛万苦打下来的江山,为什么一定要分给他孔家一份功劳?”
蓝玉虽是愣头青,但这番话说的,当真是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里,原本他只是因为常遇春而被朱元璋知晓,又在战场上,多次被常遇春在奏报中夸赞。
如今他却是将自己深深的刻在了朱元璋的眼睛里。
也不知,这份关注,对于蓝玉而言,是好还是坏的。
朱元璋微微点头,不表示极度赞同,但也不予以否定,他能下定决心,新朝不立衍圣公,哪怕是立业不可能是孔家,原因和蓝玉说的也并非没有关系。
李善长愣了愣,笑着道;“蓝玉说的倒也不错,微臣有一番话,还请陛下细听。应当对陛下,大有裨益、或可让陛下有更清晰的想法。”
李善长并不想搞什么大事情,他跟着朱元璋,已经打下了大明的万里江山,成为开国第一丞相,满朝文武能和李善长相比的,也只有朱元璋无限信任的督北大元帅徐达了。
哪怕汤河,常遇春之流,比之徐达,还是要有很大差距的。至少在朱元璋眼里,是这样看。
瞄了一眼,朱元璋狐疑道;“相国有什么要说的,畅所欲言便是。”
得到了朱元璋的首肯,李善长也不藏拙,直接躬身开口说道:“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
朱元璋的队伍中,多是泥腿子出身,老百姓逆袭,那些真正的世家子弟,大儒,都是在朱元璋有了一定规模之后才加入进来的。
其中作为代表人物,宋濂,刘基。
可李善长这番话说出来,却是在朱元璋的面前,当着无数文武百官,表明了丞相的立场,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表示自己站在朝廷一边,坚决不封孔家衍圣公。
中书省右丞相远在北疆,况且,徐达对于政治事情,从来不发表任何一丁半点的看法。
挂着御史大夫职衔的汤和南下招降,邓愈也不在京里,李善长的表态,几乎代表了淮西勋贵集团。
而那些不是出身勋贵集团的,刚刚在朝中任职的官员们。
其中以周祯最具代表性,他虽是江宁人,早年因为战乱,流离失所,辗转到了武昌,也是在武昌加入朱元璋的队伍,那个时候,朱元璋可是已经打败了陈友谅,几乎决定了中华大地的归属。
周祯作为开国第一任刑部尚书,主要工作就是在李善长,刘基,陶安,滕毅等人的帮助下,修编新朝律法。
作为司法,立法,执法为一体的刑部,周祯听到朱元璋有意要断绝朝廷对孔家衍圣公的册封,连忙开口道;“陛下,自汉武以来,千有余年,儒学大盛,衍圣公不可不封啊。”
“若无衍圣公立名,如何宣扬新朝仁德之政,如何稳固朝廷根基啊。”
周祯一脸衰容,真的是他怕了,朱元璋刚刚有了这番成就,竟然就要打破千多年的定律,废除孔家的衍圣公地位。
这对于孔家,对于儒学的打击,乃至于对新朝在百姓眼里的存在感,公信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然而,朱元璋终究是个狠人,冷笑一声道;“谁说朕不封孔家的?朕刚才不是说了嘛,圣旨都写好了,只是伯温刚才历数罪状,朕反倒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对于孔家衍圣公的事情,暂且押后再议吧,此事兹事体大,不易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