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凶手?”、“为什么,威洛比警长?”
这让受女主质疑的警长当面吐血在女主角脸上,然后警长还自杀了。
但是,警长的事跟女主角有关系吗?没关系啊,警长的死是因为得了癌症晚期啊。
可是小镇上的人却认为镇上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女主的逼迫导致警长顶不住压力自杀。所以,女主是杀死警长的凶手。
就这就是女主成了众矢之的的源头。
但是这又是多么讽刺的一件事,讨公道错了吗?母亲的讨公司不可理喻?非常过分?任何一个母亲发现自己的女儿被谋杀了,然而警察局无作为都会声讨与愤怒吧?
但偏偏她的声讨后,受全镇人爱戴的警长自杀了,所以,她成为了全镇人的公敌。
观众们本以为导演会按照这条线路去拍如何同情母亲的,结果,在一些篇幅中用了相反的态度去介绍其他的人物。
比如在介绍单亲妈妈为什么单身时,也没有用批判的口吻去批判她老公跟一个20多岁的骚浪贱在一起。而是从客观人的角度去分析为什么主角跟她老公生活不下去了,因为主角变得暴躁易怒、不讲理、强势、偏执导致女主的老公不爱她了,所以才离了婚找了另一个人。
但是这真是在为女主的老公洗地吗?当观众再仔细一想又好似不是,女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她老公没责任?
而在这之中影片涉及了很多方面,愤怒、复仇、经历巨大打击后如何面对之后的人生、种族、性取向、警民、军权,几乎涵盖了全部的社会焦点矛盾,而最主要的,是女权问题。
本来许多的人以为尹子雄会在电影的结尾用剧情或影像来表达一个立场的,结果发现没有。
所以,说这部电影在揭露一些人性的本质时是非常的高级的。
没错,这是一部没有作者立场的电影,就是那么直接的把血淋淋的内容给大家看,作者不表态,剩下的观众你们自己去评判。
观众们心里评判谁是对的谁是错,最后大家会发现,好像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但又发现整个都是错的,没一个是对的。
其实剧情不是反转观众观影时的感受,而是态度。当你以为你在同情女主时,发现导演用了另一个角度去描述这件事,你又发现女主确实做得不对了。
当你以为女主的做法不对时,从另一个方面你又发现女主没有错。
这就这种反复的态度中吸引着观众一步步的观看,一步步的思考,一步步否定、肯定、再否定
当电影结束,现在场所有人起立鼓掌、欢呼。
虽然电影节中许多的鼓掌欢呼都是礼节性的,但这个场面也是比较让人激动的。
但是说实在的,这部电影有可能是尹子雄诸多的电影中最像艺术电影的艺术电影,因为里面是真正的描写人性、道德、犯罪以及思考。
这要比起一些道貌岸然的导演故意找些特例、故意拍些破烂的场景那样的艺术电影要高级得多,他们会在电影里描绘一个少女被侵害,然后复仇,觉得那就是人性,把执法者描述得像恶魔一样,那就是道德,把犯罪者描述得像没有诱因的机械那就是犯罪。
反正他们的艺术电影中的艺术批判是有着明确的立场的,就是人性是恶的,执法者是没有道德的,犯罪份子要么是值得同情的正义者,要么是没有人性的极端者。
三块广告牌在某些方面甚至更像一个扇巴掌的手,狠狠的给了那些打着艺术名义去拍思想极端的艺术电影导演的脸。
虽然嘴巴不说,但许多的人心中敞亮的,清楚的,甚至是仇视尹子雄的。
为什么要仇视他?大家都是戴着虚伪的面罩在表演,你特么的跑过来掀桌子是什么意思?
哪怕我们明知道这样是错的,但是它能带来名利不是吗?你把桌子掀了,我们的名利怎么整?
当然,现场更多的大师与普通观众是打心底的赞美的,大师赞美是因为他们已经看透了虚妄,普通观众赞美是因为他们纯粹的觉得这电影很牛逼。
尹子雄带着主创们走上舞台中央,接受大家的赞美。
足足十分钟的鼓掌,尹子雄一再的希望大家别鼓了,可惜没制止住。他觉得没有必要非得鼓个十分钟,一分钟就行了。
“尹,为什么会想到拍这么一部电影?你是如何构思到的?”主持人问尹子雄。
“嗯,因为我被太多的人批评我的电影没有艺术性没有批判性了。所以,我想了许久,一定要拍一部符合那些批评我的人的要求的电影出来。所以,我觉得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是没有对错的世界才是最复杂的世界这种观念,再结合我看到美国的一些现状,或许这样的故事比较既能表现真实的美国社会,又能用很艺术的手法来表现节术吧。”
装逼打脸?不,不,尹子雄从不会干这种事的。他对一些人的叫嚣从没有在意过,他这么说只是为了给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