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宋除外)沿袭,其意义与天朝建设新疆如出一辙。
宣帝之时,西北羌乱,老将赵充国以屯田兵一万屡破羌人,并总结出“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总结起来秦汉两代,屯田大多以军屯为主。
建安元年,魏武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于许都屯田……军屯民屯皆有……曹魏后期,屯田剥削愈加严重,屯田客纷纷逃亡,世家豪族趁机吞并土地,持续七十年的屯田制崩溃。
面对生产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社会生产关系难以为继,魏武用屯田制重新捆绑生产者与生产资料,拯救了汉末遭受严重破坏的社会经济,意义重大。
但只能是意义重大,屯田制本质上是一种战时农业动员,并不适合长久地作为土地政策。
此是后话,当下自然要先解决当下的问题,拓跋珪立即派遣骑士传令给拓拔仪、长孙嵩、穆崇,改均田为屯田。
这不是朝令夕改,这是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理论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
回到营地,拓跋珪又定下两件事。
第一件,遣安同出使燕国,以良马换取麦种。
拓跋珪必须与燕国建立起外交关系,来应对北方贺兰部、西方铁弗部、南方独孤部的军事威胁,此所谓‘远交近攻’。
一战、二战,同盟国、轴心国,法xi斯、反法xi斯,将‘远交近攻’阐述到极致。
这一策略表现出的智慧超乎想象。
第二件,任命张衮之弟张恂为典农中郎将,任命燕凤之子燕才、许谦之子许洛阳、许安国、许安都为典农都尉。以拓跋觚、叔孙建监察。
此举也是无奈,鲜卑人根本没有组织屯田的能力,鲜卑人在军事上的强势也代表着政务上的短板。
拓跋鲜卑更是北族南下的后进生,远远没有慕容鲜卑开化。
当然,也有人政治能力不错,拓跋觚、叔孙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拓跋觚治理千余奴隶井井有条,叔孙建掌管叔孙部以后,部落蒸蒸日上。
二者政治才能,端是不凡,但这仍不具有普遍性。
两套官制并举将是代国未来的常态。
……
张恂,字洪让,上谷沮阳人,随兄衮归国,初为典农中郎将。
——《魏书》卷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