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心中隐忧  风起代北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月与五月,拓跋珪所做得基本只有一件事,安抚前来投效的部族。

拓跋珪亲自接见各部首领,不论种族一视同仁,一些小部族首领大为感动,欣然投入他的怀抱。

反而贺兰部、乞突邻部等大部族,仅是一种名义上的归附。

除此之外,散居草原的拓跋氏宗亲旧臣各率数百、数千部众赶至,以求沿袭父祖之位;幽并士人亦是纷至沓来。

是时,牛羊马匹塞满了二百里牛川,白色穹庐绵延不绝,四野皆是策马奔腾的骑士,是为草原近十年未见之盛景。

……

秦建元二十年,五月三十日,夜。

一顶气势恢宏的穹庐巍然伫立于牛川中心,数千精骑拱卫其外,穹庐四周数面龙纛迎风起舞。

穹庐装饰以黑白相间为主调,上绘麒麟凤凰异兽,气势恢弘而又庄严,玉石珠宝遍列其中,丝绸锦绣覆于地上。

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这间穹庐便是拓跋珪所居行宫,明日,此地将会有一个新的名字,王帐。

钻石点缀的金色王座上,拓跋珪身着华贵胡服,头顶鹰冠,正襟危坐,双眸微闭,双手放置于腹部,面上神情肃穆,似在思虑什么。

下方四人亦是恭身挺立,计有左长史燕凤,右长史安同,侍中张衮,郎中令许谦。

许谦曾与拓跋珪有旧,近来听闻代国复立的消息,不远千里来投,拓跋珪感于其人忠贞不渝,复其旧职,置于身侧问对。

再说燕凤四人见拓跋珪一副沉思状,皆是暗中猜测,然而任凭几人绞尽脑汁也猜测不出拓跋珪心中有何隐忧。

如今百姓归之如流水,豪杰望风景从,按理讲,拓跋珪没有忧虑的道理。

但有一件事,却是令拓跋珪如芒在背,确切的说是一种制度,草原的继承制度——兄终弟及,国赖长君。

《史记》有载,贼居沙碛中,逐水草畜牧,无定居,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

草原自然条件的恶劣使得游牧民族只能逐水草而居,人员流动性较强,因此,草原部落的领袖大多具有丰富的生存经验,丛林法则深刻在印在了他们的内心,也正因为如此,部落领袖在草原人民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

同样,因为这种生存方式,加上广阔草原的税收成本,游牧民族很难形成大一统政权,所谓的大一统也只是部落联盟。

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接任部落首领的人必须足够成熟,有足够的能力带领部落继续走下去,这样下来,游牧民族只能采用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

拓跋氏也是如此,五代人先后出现十五位首领。

这一制度虽然避免了主少国疑的局面,但它的弊端更加明显,当部落领袖之位传递两三代以后,就会发现,拥有继承部落领袖资格的人达到了数十人,如此一来,必然发生内斗。

历史上无比强盛的匈奴、突厥都是于内斗中衰亡。

令拓跋珪犯难的便是对宗室子弟的封赏,这其中有数人有着王位继承权,对他的地位极具威胁,要拓跋珪捏着鼻子封赏政敌,他是真没有这样的心胸,培养对手的野心,这事他也是干不出来。

再者,拓跋珪也不想闹得和历史上的北魏一样,公侯多如狗,王爷遍地走。

但若是他封赏过轻,引起这几人不满,另立门户,或可谓悔之晚矣!

总之,钱我不想给,货我又想要。

一个字,难!

思虑一番之后,拓跋珪决定将这一难题抛给燕凤四人,这四人皆与拓跋氏宗亲无瓜葛,在此事上可以信任。

拓跋珪轻抚眉心,眼眸中带着几分疲惫:“诸位可知,我心忧何事?”

燕凤四人面色凝重的相视一望,随即齐声道:“臣等不知主公思虑,请主公示下”。

拓跋珪见状,点点头道出心中隐忧:“代国一无官爵标准,二无律令约束部众,我心实忧”。

燕凤四人听闻,皆露出思索之色。

沉默片刻,燕凤率先道:“自魏晋已来,官爵混乱,确需从长计议,至于法令之事,只需维持先王遗律皆可”。

先王遗律是拓跋什翼犍时颁布的法令,较为简陋,大致如下:当死者,听其家献金马以赎;犯大逆者,亲族男女无少长皆斩;男女不以礼交皆死;民相杀者,听与死家马牛四十九头,及送葬器物以平之;无系讯连逮之坐;盗官物,一备五,私则备十。

事到如今,拓跋珪也只能效仿姜太公化繁为简了,继而隐晦暗示道:“那便议一议有关官爵的部分,尤其是关于拓跋氏宗亲”。

在座几人都是当世智者,皆明白了拓跋珪心中忧虑。

拓跋珪称王,依惯例需要册封宗室为公侯,但如今拓跋珪不愿,这……

燕凤虽然理解拓跋珪的想法,却也觉得后者有些操之过急,当年高祖皇帝不也捏着鼻子封了韩信为齐王吗?

后来呢,汉室煊赫四百年,韩信被夷灭三族,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