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加上又担心受到寒士口诛笔伐,也就纷纷出列支持了。
关陇贵族官员的核心利益是在大隋军队,之前见到杨广有重用士族制衡他们的之心,本就担心得不得了。此时见到杨广用兴办教育的方式针对士族、下定决心和士族“决裂”,所以不管是出于打压士族考虑、还是出于拉拢士族对抗杨广和皇族的考虑,都没有去反对的理由。
况且,杨广所推出来的“大隋英烈祠”、州级官位,无不令他们垂涎三尺。其中前者能令父祖、自己、家族名垂千秋;而后者,则是实实在在的权利。他们又如何在关键时刻为了士族去惹火杨广?
满朝文武、所有大佬的一致认同,在朝中有些地位士族官员面如土色、无力制止,只能用凶悍的目光盯着远在前方的杨集,认为这又是杨集这个可恶的混蛋搞出来的事情。
这也不能怪他们这么想,一是此议案的确是杨集提出来的;二是当今天下,只有杨集掌管的凉州办大学、县学、乡学,如果不是他提出来,又能是谁?三是崔仲方等人昨天弹劾他不成,反而被他搞了下去,以他睚眦必报的品性,又怎么可能不乘胜追击呢?
出于这个几大因素,所以,杨广哪怕没有把杨集推出前台,可士族出身的官员,仍然认为杨集是罪魁祸首,并痛恨之。
虽然他们也知大势不可改,可仪同大将军、沛国公郑元璹终究出列道:“圣人,兴办教育实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盛事,,可天下学舍累计起来,工程浩大,臣担心国库堪忧啊!”
郑元璹出自荥阳郑氏洞林房,乃是郑译之子。
郑译幼年交好宇文泰,并全力辅助宇文邕,在宇文邕除掉宇文护的大事件中,立下大功。此后,他又成为杨坚坐稳北周丞相之位的重要人员,可是在杨坚当北周丞相期间,郑译贪赃枉法,多行不义之事,杨坚便疏远了他。
不过杨坚顾念旧情,废周建隋后,不仅承认郑译在北周时期的上柱国和沛国公,还册封其长子郑元璹为拜仪同大将军、城皋郡公,册封其次子郑善愿为归昌县公、三子郑元琮为城皋郡公、四子郑元珣为永安县男,同时又追赠郑译父兄刺史之职。
可调是仁至义尽!
郑译死后,郑元璹便继承了父亲国公之爵。
对面郑元璹之言,杨广朗声笑道:“卫王当年就说‘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此言广为流传,深得士林歌颂、称赞,朕也深以为然。”
“更何况,我大隋不但不穷,反而国库丰盈,这点小钱又算得什么?郑卿身为名门子弟,你也不希望孩子们无书可读、无师授业吧?”
“臣……自然不想。”郑元璹咬着牙,低声说道。
这是阳谋,可耻的阳谋,根本无从化解;若他胆敢反对,他和荥阳郑氏必将惨遭天下人的谩骂。
朝廷全面恢复教育的决策传播以后,造成的影响十分惊人。
介于世家门阀和庶士之间的寒门士子,更是震撼、激动无比。
而“主张”全面办学复学的杨集,在寒士心中的地位光芒万丈,再一次成为人所仰慕的英雄、恩公!
————————
【注:杨坚一生、杨广前期都没有监军。直到天下动荡,杨广失去了信心、开始疑神疑鬼,这才设监军监督大将。当然,也不是什么人都设监军,如张须陀、王仁薛、薛世雄、李景这类心腹,不仅没有设监军,还给予类似州牧、节度使一般的权力;而杨广不放心的裴仁基这种世家将领,几乎都有监军。说明政局决定了杨广的心态变化,前期觉得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中,所以他心胸开阔、大气无比;而后期,天下动荡,杨广便疑神疑鬼,像防贼一样防止怀疑对象,如此一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注2:大业三年,杨广改州县为郡县,州改郡时期,州(郡)官员品级纷纷下调。称州时,上州刺史,正三品:中州刺史,从三品:下州刺史,正四品上;州称郡后:上郡太守,从四品上:中郡太守,从五品上;下郡太守,正六品下。
置省级行政单位——监察州的时间不详,理应在大业五、六年左右,当时杨广按天下九州标准置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大监察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