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浙大、厦大、武大、中大并成为52年院系调整中的“五大母校”。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广东的著名高校,或多或少都跟中大历史渊源。
比如现在的中山医大,就是曾经中大医学院,当年没搬入新校园,拆分之后,也不需要去康乐园,才有后来中大的北校区。
而,留在原址的农学院跟工学院,又经过重组成为现在的华工跟华农。
这俩高校之间,一脉相承,之间的故事就很多了。
后来,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千禧年,高校合并大浪潮的时候,这俩高校还一度想过要合并,有人调侃说可以组建一个新的“华南工农大学”,于是,有人不嫌事大,提议把回归地方的南医也并入进来,组成新的“华南工农兵大学”。
实在觉得这个名字太牛叉了,低调一点换成“华南大学”也行。
然而,你真这么搞了,中大的面子哪里搁啊?
石牌校区拆分为两个学校以后,慢慢地就逐渐开始建围墙,为啥建围墙,不得而知
其实,前世,中大旧址这批近代建筑保护现状并不容乐观。有学者对现存69座历史建筑的调查显示,本体真实性较高的21座,约占总数的30.4%;真实性较差的12座,占17.4%。
后来,国立中大石牌校区旧址成为省级文保单位后,曾经人有提议,要把两个学校之间的围墙拆除,恢复国立中大的“钟型”校区,这事,最终不了不了。
两个学校经过各自的扩建,围墙都有好几千米了,甚至,好些华工的学生在工农路走的时候,都分不清隔壁的建筑物,不是自家大学的。
有过实地考察长春吉大以及各大高校满洲式建筑的经验,苏亦到华农的时候,就忍不住重操旧业。
目前为止,他已经完成北大燕园的文物勘察工作,再加上之前的长春各大高校,回到广州,他正好可以继续这件事。
之前,在中大,他就把康乐园的民国建筑也弄得差不多了。
现在就轮到国立中大石牌校区。
这些高校近代建筑的保护,现在,国内普遍不重视,后来有条件,才慢慢提上日程。
除在北大,苏亦能身体力行的去呼吁师生重视燕园文物的保护外,其他高校,他也没法呼吁其师生去保护这些近代建筑,因为客观条件真的不允许。
但,在它们还没有被严重破坏的时候,对这些建筑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勘察测绘。
未来不忙的话,可以写一本《中国近代大学校园与建筑》,相比较其他的领域,他在这个方面的资料已经收集了不少。
除了北大、吉大、中大,其他的教会大学,他也收集了不少的资料。
等哪天不那么忙了,就开始弄。
现在嘛,先勘察测绘收集资料。
好吧,测绘比较难。
但,绘图拍照,编写调查资料,他还是能够做到的。
民国时期,中大石牌校区建造之处,时任校长邹鲁野心极大,校园初步建成后,他将石牌校园跟国外高校比较,曾说过,“其规模不但求之中国不落后,即求之世界各国中,亦不落后。”
野心确实很大。
实际上,在戴季陶当校长期间,就先后聘请吕彦直建筑师和德籍海克教授做过校园规划,却不被采纳,后来建筑师杨锡宗才弄出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特色的方案,“其底案乃就周代辟雍之制度而扩大之。”
辟雍是个啥?
是古代帝王行礼乐、宣教化的地方。
于是,国立中大石牌校区的中轴线北端。设环形道路模仿辟雍,其寓意是显而易见的。
结果戴季陶在任的时候,政府根本没钱,等邹鲁到任之后,才能动工。
而且,真正动工之后,方案也随即调整。
校址原为丘陵荒山,建筑用地都是经过削峰填谷获得,建设难度极大。必须要因地制宜,早期的规划,钟形的平面图式和大量次要建筑按几乎团排列,与地形不符,于是,建设过程中多次调整方案,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校园还是“依山就水”的校园格局。
跟地形地貌融合的很好。
结果,52院校合以后,整个布局,就乱了,五十年代还好,还基本按照南北中轴线来。
到了后面,就怎么方便怎么来。
前世的时候,已经没有原来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