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教授就有一篇文章《云南农业考古概述》,里面详细论说水稻的发源“云南说”,他的观点跟柳子明的不一样,把云贵高原浓缩到云南地区,范围更小了。
不仅如此,苏亦熟悉的民族考古大拿汪宁生先生,也主张中国稻作起源于云南,他们通过对云南地理环境、气候特点、生物资源几个方面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云南成为了作物的变异中心。
甚至,他们通过对云南稻种进行同功酶分析,发现其酶谱一致,表明云南现在栽培稻种的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云南的现在普通野生稻,从而进一步确认,云南现在栽培稻的祖先很可能就是云南的普通野生稻。
这个说法,也符合事实逻辑根据。
其实,不止他两位,浙江农大的农史专家游修龄也认同了柳子明的说法。
游修龄的《对河姆渡遗址第四层文化出土稻谷和骨耜的几点看法》(《文物》1976年第8期),就写到“籼稻在从南向北以及从低地向山区的传播过程中,由于进入温带及山区以后适应气温较低的生态环境而出现粳稻的变异型,这个推断是从目前籼、粳稻的纬度分布以及海拔高度分布而得出来的,也符合历史上文献记载的状况。这次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土,在很大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说法。”
他文章里面认为,我国稻作起源是由南向北的。
这个南有多南,他没说。
但是他在文章里面反驳了丁颖教授的一个观点。
因为丁颖教授49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中国稻作起源》,从历史文献的角度论说,外国稻作可能发轫于距今五千年前的神农时代,扩展于四千年前的禹稷时代,至少二千二百年前的周代,就相当广泛把我国在黄河流域栽培水稻的基础奠定了下来。
于是,游修龄在文章里面反驳说,“过去总认为长江流域的文化在历史上一向落后于黄河流域,稻作文化也不例外。而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土,改变了这个旧概念,表明长江流域的栽培稻作可能要早于黄河流域,并进一步肯定了外国栽培稻已有悠久的历史。”
其实,他的话也没有错。
作为浙江农大的教授,游修龄必然要为发现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遗存正名。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
第286章:文章写好,就发我们华农的《农史研究》吧!免费阅读:,!
『』,最快更新最新章节!
也因为河姆渡遗址的存在,确实改变了学界很多固有的认知。
然而,游修龄的反驳,其实忽略了丁颖教授在1957的文章《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及其演变》里面提出来的“著作根据我国五千年来的稻作文化创建过程并由华南与越泰连接地带的野稻分布和稻作民族的地理的接壤关系,特认定我国的栽培稻种是起源于华南。”
也就是稻作起源“华南说”的最初来源。
其实,游修龄的文章也有引用丁颖教授这篇文章。
因为涉及到稻作起源,就势必会涉及到丁颖教授为中国稻作命名之争。
丁颖教授在这篇文章里面否定了所谓的籼粳只是分别起源于印度和日本的说法,并给籼亚种和粳亚种分别命名为“.及.”
也就是从这篇文章开始,我国从此不再称籼稻为印度型,粳稻为曰本型。
文章很长,根据中国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古籍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关于“稻”字的语系等方面的考证,提出稻作起源“华南说”,日本的稻种是由中国传去的。
澄清了中国栽培稻种来自印度的谬误,并指出中国1800多年前已有籼稻和粳稻的分类。
而日本学者加藤,在19世纪20年代把籼稻定名为印度型,把粳稻定名为日本型,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应定名为籼亚种和粳亚种。
并从生态学的观点指出,栽培稻种都是由我们的祖先野生稻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和长期的人工选择下演变而来的。
对稻种的起源、演变及生态分类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该研究成果,论证了中国栽培稻种起源于华南,为中国栽培稻种的起源、演变和生态分类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论文发表后,受到围内外的重视,被广泛应用于教学和科学研究。
非要说这篇文章,有啥缺点,那就是由于时代的限制。
出土物不多,没法有效支撑丁颖的学术观点,只能从文献去证明。
这也留给苏亦补充发挥的空间。
他就是要从石峡稻作遗存去论述中国稻作起源为“华南说”添砖加瓦。
其实,现阶段的学者观点,都是支持稻作起源“云贵高原”的说法。
原因很简单。
这年头,关注这个问题的学者就苏亦提及的两三个。
李昆声以及汪宁生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