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的张政烺就是需要知音啊。
作为学派传人,愿意捧场,他求之不得。
于是,张先生让他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苏亦只能硬着头皮说。
大家满脸茫然,不知所云。
人有提议,“苏亦同学,要不,你写出来吧。”
于是,他便用粉笔在黑板上把所背的内容写了出来:“大衍之,其用四十有九……”一边写一边给大家讲,为张政烺先生的论点作了补充说明。
他这一段话出自于《周易·系传》,不同的人对同一句话,则有不同的理解。
苏亦也说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一边说,一边跟众人解释周初筮法的大致情况。
比如,一至八,一开始是怎么的出来的?
这玩意,大部分人是不知道的。
同样,流传下来的讲述周易筮法的书籍,比较早的就是朱熹的《周易本义》,这书后面还有附录《筮仪》,来源自然就可以追溯到前面提及的《周易·系传》“大衍之……”这一章,不过,马王堆帛书《系传》,却没有这一章,所缺的这一章,在《周易正义》是第八章,在《周易本义》是第九章,很容易就得出结论,最后一章是后加的。
后加的,就代表着,是后人的理解,是二次创作,或者多次创作。
用后世之文,去推测源头。
有时候,不太靠谱。
但在出土材料限制的情况之下,也只能用存世文献。
苏亦甚至举例了《论衡·卜筮篇》“案《易》之文,观揲蓍之法,二分以象天地,四揲以象四时,归奇於扐,以象闰月……”
这篇文章,大部分都是跟《大衍章》相似,从这个可以推断出,后面多出来的章节,是西汉中期的作品,再继续推,没法推了,它的筮法没有办法继续考证。
那么只能先按照《筮仪》的办法来,很容易就得到蓍策17或21根,13和25根这不容易得到。
苏亦一边回忆原文,一边在黑板上演算筮法。
看得在场众人目瞪口呆。
尤其是吴镇武,瞪圆眼睛,就根见到鬼一样,估计,他怎么也没有想到苏亦会这么博学,这种堪比天书的筮法,他竟然能够说得头头是道。
这个骗子,说他是过来混脸熟的。
这哪里是混脸熟啊,完全就是砸场子。
能够帮助张政烺先生补充说明他的报告,这小子得多要妖孽啊。
实际上,不止他,他的几个师兄弟,也跟见鬼似的望向苏亦。
这小子,深藏不露啊。
有这种感觉的,除他们之外,还有一同前来的李家浩。
没有来之前,他在北大就听说过苏亦的名字,都知道他们这一届的,历史系来了一个天才少年。
不仅在历史系深受欢迎,在他们系也是如此。
一开始,李家浩还以为传闻多少有些夸大。
一路上,苏亦也表现得规规矩矩,完全就是一个腼腆的少年,哪里曾想到他初露锋芒,就如此惊人。
这个时候,苏亦的文章写的如何已经不重要了。
至少经过这次研讨会以后,他在古文字学界,算是彻底出师了。
因为在会场侃侃而谈,在黑板上不断演算的筮法的少年,某种意义来说,已经是他们的老师。
因此,等苏亦意犹未尽的补充完毕,看着众人脸上古怪的表情。
苏亦就知道,秀得有些过了。
赶紧收功。
按照考古学界的习惯,考古资料在正式报告发表前暂不引用,因此,他真要利用认知优势去一鸣惊人,也不好使,不能继续浪了,不然就露馅了。
然而,他这一补充,让张政烺先生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散会后,还对着高铭先生直夸,教的好。
苏亦只能傻笑。
他完全就是借用。
不过是挪用前世看过的张政烺先生的成果,而且还是一知半解的补充说明。
就算如此,也足够让与会学者刮目相看了。
要知道现场那么多学者,对古代筮法完全陌生,他不仅懂,还能过说得头头是道。
在这个方面,已经远胜众人。
这种情况之下,他不出名,怎么可能。
为您提供大神莫鞑的我在北大学考古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275章:苏亦关于“数字卦”的名场面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