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0章 文物确实会说话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大家不是建筑学的,就算研究也研究古建,苏亦之所以提及这些完全就是因为两馆大楼也属于十大建筑之一。

两馆大楼是59年8月竣工的,同年搬入,搬入以后,再喊原来的名字已经不合适了,因此,两馆分别改名。

从03年以后,两馆再度合并改名国博,两个剩余的痕迹也消除大半,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这栋大楼里面,历史博物馆在哪里,革命博物馆由在哪里。

其实,原先两馆合为一体以后,以中央大厅为界,北半部是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南半部为原中国历史博物馆。

如果这么说,还不知道如何区分两馆大楼的话,那么靠近长安大街一侧的就是北面,另外一个侧就是南面了,入口则在西侧,东面就是隔壁的公安部楼了。

后来两馆大楼扩建,为了保持原来的风格不变,因此,保持东西南北四面,只改动东面,在东面扩大建筑面积,此外,扩建的地下建筑。

当年两馆大楼建造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并没有修建地下建筑,两千以后,国家已经不缺钱了,修建地下建筑,保持新建筑跟周边建筑和谐统一,往下修建,就成了最佳选择,这点,在后来的故宫改建之中一样。

故宫地面建筑,除了拆掉大量后来搭建的平房以后,故宫地面也没法新建建筑物,只好往地下修建,甚至,后世故宫面积都不够了,还弄了一个故宫北院,都是差不多的道理。

国博大楼扩建以后,一跃成为全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这些都是后来,现在的革命历史博物馆,还没有那么大,但也不小了。

路上,苏亦简单跟大家讲解一些建筑方面的情况,现代建筑并不是大家研究的方向。

苏亦之所以了解这些,完全就是好奇。

跟他第一次来北京,对北京火车站的大楼好奇一样,他对两馆大楼也充满好奇。

实际上,在十大建筑设计的过程之中,各种争议不断,最后还是总理说,“古今中外可皆为我用,中国人应该有气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成果。”才结束纷争。

因此,最终呈现出来的十大建筑,不少都是中西合璧的风格。

北大是京城西郊,当年司徒雷登选址燕园的时候,就曾经有文献记载这里距离北京城区五公里,在交通工具匮乏时代,挺远的。

然而,从北大到故宫就是十多二十公厘了,就算是前世各种地铁换成都要十七八公里。

其实从北大到故宫的距离跟北大到北京火车站的距离,在苏亦看来都差不多,要挤公交都要挤大半个小时以上。

而且还要换成。

要不是有校车,苏亦都不愿意跟着大家到历博。

虽然现在两馆合并,但大家还是习惯性称呼历史博物馆,或者历博,因为俞伟朝先生带大家到革命历史博物馆,就是过来参观历史博物馆的,确切的来说,是奔着中国通史陈列过来的。

大家都是学考古的,因此,对历博更加熟悉。

在路上花了大半个小时,苏亦能够讲的东西比较有限。

再加上他习惯性跑题,到达目的地是时候,他都没跟大家讲完十大建筑。

不过十大建筑部分,苏亦也只是点到即止,不打算展开。

到了博物馆大楼西门,众人下车,看着庄严肃穆的大楼,苏亦充满了感慨。

下车以后,众人集合,却没有第一时间进入馆内,开始开始在馆外照相。

甚至,还有小红旗,除了北大校徽之外,还有北京大学77-78级历史系考古专业一行字。很直观的表明他们的身份。

苏亦从赵思训先生那边借来两个照相机,他一个,许婉韵一个。

人数太多,只有一个相机兼顾不来,有机会多留一下照片尽量多留一下照片,未来这些都是考古专业重要史料。

不过大合照并不是苏亦或者许婉韵拍照,而是博物馆前来接待的工作人员帮忙拍摄。

北大历史系的学生过来参观博物馆,作为跟博物馆关系合作最为密切的大学,两家单位来往极多,都是熟人。

甚至,博物馆不少的工作人员都是北大考古专业的学生。

俞先生对这边很熟悉。

苏亦心想,再过十年,估计俞先生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离开北大调入历史博物馆吧。

这就是命。

大家开始排队进入博物馆内参观,学生证就是身份通行证,也不需要预约。

期间,还碰到不少学校团体,显然,组团过来历史博物馆参观也不仅仅是北大一家。

甚至,北师大的也来了。

其中还有熟人。

苏亦就看到好几考古专业的学生跟其他人打招呼。

甚至还有学生过来请求苏亦帮忙照相,他也不拒绝。

反正来之前,大家都已经收钱买了好几卷胶卷,回去统一清洗就算,甚至,还可以到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