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92章 一个故事只能告一段落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了。

这种保护方式,肯定是比不上杭州西泠印社的汉三老碑,这块汉碑,西泠印社都直接给它弄了一个汉三老石室,直接把石碑装入里面。

这种保护力度,就知道这块汉碑有多重要了。

梅石碑的故事,倒是让大家涨了不少的知识。

甚至这帮家伙都纷纷拿出本子开始做笔记了。

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大家谁都不愿意错过。

除了这些石碑以外,还有石凳石桌什么的,比如着名的石雕五供以及石供桌。

这一组保存比较完整、雕造精美的石雕五供是陵墓祭器,用于供奉现任,追思恩泽。蜡矸和香炉略有缺损,但瑕不掩瑜,历史跟艺术的价值不能抹去。

到前世,这东西已经重修做了整修,还弄了一大堆配套青砖,把坑坑洼洼的地面都被填平了。

相比较前世,现在的状况有点糟糕。

大家都很疑惑,好端端的,燕大怎么会有这样一个陵墓祭器。

实话实说,苏亦也不知道。

不过燕园里面有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也挺正常的。

毕竟这里一开始就是教会大学。

给前面的几个石碑拍完照,未名湖西岸的文物基本就处理完毕。

接下来朝着北岸进发。

未名湖北岸有啥?

当然是德才均备体健全七斋,一开始德才均备四斋就是用来当男生宿舍用的,而静园六园就是燕大的女生宿舍。

因此,德才均备四斋,到后世,基本上也都被叫做红一楼、红二楼、红三楼、红四楼,这四间院子再北岸都很出名。

至于体斋跟健斋,则分别叫湖滨楼以及平津楼,为啥叫两个名字,苏亦就有些搞不懂了。

跟前面的四个院子不一样,体斋跟健斋则是当年的燕大的年轻单身教职工宿舍。

北大搬入燕园以后,这两斋也都是兼职工宿舍,只不过不区分年轻单身而已,当年,苏秉琦先生就曾经住在这里。

此外,还有1952年建成的全斋。

燕大建校之处,墨菲设计不少建筑物,不过因为经费有限,终究未能实现,北大迁入以后,在墨菲设计图的原有基础上,补充建设了大量的建筑物。

全斋就是其中一间。

这部分,主要是建筑物。

因为协会的名字号称古建保护协会,因此,在古建方面,苏亦讲的比较多。

这些建筑物,每组的两斋之间都有一栋狭长的的东西走向的仿明清式建筑,将两斋连接在一起,形成品字结构,两组品字结构形成两个小院。

因此,对比于作为女生宿舍的静园六院,德才均备四斋的建筑及其所夹庭院的设计风格都更为雄浑有力、开阔豪迈,很复合男生的性格特点。

苏亦说完这部分的时候,一帮男生就一脸羡慕,“要是我们也能住在这里,多好啊。”

“对啊,羡慕当年燕大的男生。”

“哪里像我们现在,六个人挤一间房子。”

在这样的校园,这样的宿舍入住,确实充满诗情画意。

大家也只是感慨而已。

现在的北大住宿条件,其实不差了。

因为这些宿舍楼,都是五十年代兴建的,也才二十多年,算不上多么的老旧,作为学生宿舍,绝对够用。

这是过去燕大一代人的记忆。

现在都已经成为传说了。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