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0章 请不要鄙视诗人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就发现线条有些单调,没有中国书法的那种苍茫、浑厚、萧散之感。比较合适初学者,应该容易上手,你们要是练习书法的话,也可以选择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来模仿。”

中国书法从甲骨文、周籀汉隶,发展到三国魏晋就到达极高的水准,后世名家很难绕过钟繇、魏晋二王书法。

所以才有一种说法,“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比如米芾、苏东坡、赵孟頫、王铎、傅山、朱耷等大书法家都是如此。

清代碑学曾欲以北碑取代二王帖学,历史证明难以走通,耐人寻味。二王书法成为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后世难以逾越。

启功书法师承来自唐代楷书,如欧阳询、柳公权等,而非魏晋。

启功先生曾经在谈到自己的字的时候,这样自述:

我写过一首诗,收在了前几年出的《论书绝句》里,第四首“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竞体芳。偶作擘窠钉壁看,旁人多说似成王。”

诗后边我作了说明:我六岁入家塾,最早学的是《九成官醴泉铭》,蒙着帖照着写。十一岁见到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略识其笔趣,但那时对笔法理解还很肤浅,谈不上学书。二十多岁时得到赵书《胆巴碑》,特别喜欢,学了一段时间,人说我的字像英煦斋。

当时我学画,画画得还可以,题款字难看。

于是学董其昌,得写字行气,但骨力不行。后来得到罗振玉藏《宋拓九成宫碑》精印本,不知是宋人重刻的,见它清润肥厚,认为不啻墨迹,于是逐字以蜡纸勾拓而影摹之。

……

所以有人说启功体意境取自瘦金体,还说启功先生临摹瘦金体,这绝对是瞎扯。

然而,等苏亦跟黎新叶她们掰扯一通好看跟书法风格之间的差异之后,这姑娘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

黎新叶说,“但是你的字体就是好看,好看最重要!”

苏亦忍不住翻白眼,“我跟你说那么多,你就只关注好看?”

黎新叶不好意思点头,“确实很好看!”

苏亦只能说,“好吧,我相信你的审美!”

黎新叶说,“所以苏亦同学,我代表我们文学社诚挚地邀请你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

看着这姑娘如此一本正经的模样,苏亦有些怯怯说道,“那啥,我可以拒绝吗?”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