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7章 历史系的混乱时代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语文系,主修曰本语言文学,并学梵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兼在哈佛大学陆军特别训练班教日语。1944年获博士学位后,还担任了一年多的哈佛大学日语教员,直到1946年才回国。

所以,在五十年代,周一良还经常出访曰本,甚至有曰本人过来访问,还担任过日语翻译,他的日语水平以及日本史的造诣,在国内的教授中,绝对算一流的。

至于周一良,一个早年间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的人,为什么在五十年代突然研究亚洲各国历史,就跟当时的国家大环境有关系了。

因为刚建国,国际大环境并不是很好。

国家需要学者研究亚洲各国的历史,这个时候,具有留美经历,又精通多国语言的北大历史系周一良就被选中了。

实际上,从周一良日后担任的职位就可以看出来,他那段时间的研究方向。

1952年以后,任北大历史系教授,兼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亚洲亚非室教研室主任、历史系副主任,多次到亚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在关于佛教史,西域史方面,苏亦多少还能够跟周一良请教一番,对于曰本史,基本上就是苏亦在聆听的份了。

所以,大约了讲了快一个小时以后,周一良就判断出来,苏亦在曰本史方面是一个半吊子了。

到最开,离开的时候,周一良突然问,“你日语水平如何?”

苏亦实话实说,“发言不准确,但最近又在学习日语,勉强可以阅读文献。”

周一良点头,“你的导师季庚先生,日语水平很不错,尤其是对晚近以来曰本考古学者在中国的考古成果有着深入的研究,未来你要继承季庚先生的衣钵,势必要提升自己的日语水平,同样,如果你对日本史感兴趣的话,周末,就可以到燕东园24号楼来找我。”

说着,这位已经是满头白发的老人,拿起自己是书籍,便迈步离开了图书馆林荫道,朝着燕东园的方向走去。

苏亦刚准备相送,就被老人拒绝了。

老人只说了四个字,“对你不好!”

为什么要说对苏亦不好?

还是跟他时下的尴尬身份有关系。

不然,这位老教授怎么可以在北大自由出入,还去图书馆借书。

甚至,还可以让苏亦上门拜访。

然而,这种影响也并没有全部消散,不然,老人何至于此,不让苏亦相送,还担心对他一个学生影响不好。

然而,这是老人的心结所在,苏亦也不比执拗的去证明什么。

望着老人离开的背影,苏亦只能感慨。

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都要放到所在的年代去评论,不能脱离所在的年代以及其遭受的经历。

但那样的悲剧,又不是一定要经历?

只能说造化弄人吧。

那么为什么周一良担心会对苏亦影响不好呢?

这也是跟时下北大的氛围有关,一切都是乱糟糟的,整个北大乱得不行。

就比如在江隆基事件上,这两位就存在不小的分歧,周源培主张昭雪,周林却觉得要缓一缓。

毕竟,周源培跟江隆基之间的关系更好,也愿意为他的事情出大力气。

不说北大,就放到历史系这边,也并不平静。

遗老是哪一波人呢?

在历史系,邓广铭、周一良、张芝联三位先生肯定是属于遗老。

那么考古专业呢?

苏秉琦、阉文儒、宿白三位先生肯定也属于遗老。

那么老人呢?

考古教研室这边就不多了,主要还是存在于历史系这边。

比如,跟周一良一起的田余庆算一位。

这种情况下,邓广铭担任历史系主任之后,做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挖人,从全国各地的挖,好像北大历史系挖人的传统就是从邓主任开始的。

历任系主任上台都喜欢挖人,直到前世,北大历史系张帆上任,才大骂,全国高校所谓的人才引进就是相互挖墙脚斗。

不过,那是前世,现在的北大确实缺人。

用邓广铭的话来说,此刻的北大,能上课的人,根本就没有。

总不能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还上台讲课吧?

邓主任当时的第一个决定是,青年教师不急于上课,更不要去上基础课,要去进修。

甚至,邓广铭还感慨,“能上的,倒是有两个,可他们能来吗!”

也正是因为如此,周一良先生才空闲到,时常去图书馆溜达。

他为何喜欢去图书馆阅览室观看自习的学生呢,还不是因为他此刻没法上台讲课,只能用这种方式来缓解他内心的渴望。

所以,望着老人离开的背影,苏亦才越发的心酸。

要知道,再过几年,周一良先生跟邓广铭先生一样,都是北大历史系的镇系之宝了。

时下的北大,邓广铭先生外请了一批人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