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53章:早慧易夭  我在北大学考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弱。

工地中,有啥需要绘图的都叫他。

不仅如此,需要整理报告,有些涉及一些理论知识,也会叫他。

弄到最后,一些本来是曹子钧的工作,然而,曹子钧弄不太明白的东西就要叫他。

甚至,他还需要充当曹子钧跟其他考古队研究人员的沟通者。

弄到最后,曹子钧也感慨不已,“以前吧,小苏你不来的时候,他们是没得挑,现在嘛,你来了,就不一样了,这帮家伙又是都不喊我了,都开始嫌弃我了。”

苏亦说,“曹哥,这倒不至于,就是觉得你太忙了,才让我去帮忙。”

曹子钧说,“你小子就不用安慰我了,见到画些遗址跟陶器的平面图,墓葬的三视图,我都可以,就算让我参与测绘也没有问题,但是让我通过土质、土色去推断文化层就难为我了,甚至,通过陶片的纹路去给遗址做分期,推断它们的年代,我是万万不能的,你们之前聊到的地层学、类型学对于我来说,完全就是知识盲点,所以这一次幸好你来了,不然,杨队生病了,我们都不知道咋办。”

因为杨式挺突然生病,苏亦需要承担的工作就更多了。

一下子,他就化身为杨式挺的助手,杨式挺需要整理发掘资料的工作,几乎由他来承担。

比如最简单的就是做陶片统计表。

这是一份非常简单的工作。

但却是非常复杂的工作。

多却繁琐。

比如,陶片分类。

除了常见的夹砂陶外,还有泥质陶。

泥质陶又分为印文硬陶、印文软陶以及磨光陶还有彩陶。

除此之外,还要登记它们的纹饰。

因为纹饰是研究陶片最常用的方式之一。

这样一来,工作量有多大就可想而知。

上万的陶片。

登记汇总登记起来非常麻烦。

而且表格还没有exel,手工制表,然后分类。

陶片的纹路太多了。

仅仅是夹砂陶,就有绳纹、条纹、曲折纹、鱼鳞纹等十多种两千多片。

还不包括泥质陶。

工作量太大了,也难怪杨式挺明明都长背疮了都忍不住坚持整理陶片工作。

因为杨式挺很清楚,如果不能够在发掘期间把这些出土资料整理出来,一旦出土物进入库房,那么一耽搁就是好几年。

这种耽搁,在考古行业太常见了。

自从中国考古行业诞生之始,发掘报告的整理就一直被耽搁之中。

不要说,河宕遗址的发掘报告可能会被耽搁。

很多的发掘报告都在被耽搁。

十年之初,很多来不及整理的发掘报告都被耽搁了。

比如,北大的殷商考古专业邹恒先生,当时,他给殷墟的器物排队都要出成果了,结果十年一来泡汤了。

除此之外,梁思永先生他们当年发掘出来的殷墟报告还没有正式出来。

李济先生之所以留在宝岛,迟迟不肯归来,就是因为当年那些报告还没有整理出来。

对于经历过十年的杨式挺来说,他太清楚报告被耽搁的后果了。

杨式挺很着急,一着急,不仅背疮,嘴角都上火了。

祖庙,苏亦刚从工地回来,就被杨式挺喊到住处。

“苏亦你这段时间幸苦了,我这个身体在干校的时候,就垮了,不顶用,一到关键时刻就撂挑子。现在也只能干着急,幸好这次苏先生让你过来省博实习,不然,我发掘报告的整理工作,肯定是被耽搁了,不过你也不能太过劳累,不然,你也累倒了,就真没人干活了。”

苏亦安慰对方,“杨老师,我还年轻,没事,现在大家都在加班加点,到时您真的要好好休息,还是要听从杨师母的劝嘱,不能太过劳累,不然,您要是病倒了,人心就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杨式挺笑,“你小子,我在劝你注意身体,你反倒过来劝我?你师母都在这里了,我还能怎么样?反倒是你,不可太拼,要劳逸结合。”

一旁的杨师母说,“我可劝不动你,要是能劝你,我也不会亲自过来了。所以,小亦,这段时间你多多帮你杨老师,这些天,你杨老师一直在我面前夸奖你这孩子有多了不起,学术渊博、多才多艺,重要的是,为人踏实,不花哨,你杨老师不仅是你的实习指导老师,你们也是北大的师兄弟,他对你是寄予厚望的,所以,你能帮他分担一些就多分担一些,师母也就这点要求了。”

杨师母是一个性子温婉的女士,说话轻轻柔柔,让人如履春风。

她也是第一个喊苏亦“小亦”而非“小苏”的长辈。

自从知道杨式挺生病之后,就直接从广州请假赶过来照顾他,虽然限制了杨式挺的工作强度,却没有强制性让他回去广州养病,可见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