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7章 关家的难处(两章合一)  隋唐大财阀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新厨房又大又干净,光照与通风都很好,在关宁的调度之下,器具、食材与人手都准备得很充足,在关宁的理念里,这里已经不是一个厨房了,而是一个程序的源代码,当程序拓展开来之后,嬗变出来的将是一个全新的系统!

对于关家的厨子们来说,做饭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关宁灌输给他们的显然不仅仅是烹饪的技法而已……

很快,时间来到了除夕的前一天,连续在外奔波了六天的云芷蕾也回到了家中。

一入庄门,还未来得及洗一洗面上的浮尘,她便不得不立即接见了一位重要的客人,这位客人已经等了她差不多两天了。

来人名叫关瑞安,是关桐的远房堂弟,按照辈份,云芷蕾得叫他一声二叔。

关瑞安读书天赋远不如关桐,所以不曾入仕,年轻时命途多桀,颇多不顺,幸得关桐一再佑护,方能得以成家立业。

这些年来,关家在蒋州府的生意全由关瑞安打理,按照关桐的意思,这一片区域的生意利润,关瑞安提取六成,而关桐家只要四成,关桐此举颇有提携照顾关瑞安的意思。

凭藉着关桐的影响力以及关家在江南商圈的商誉,十几年下来,关瑞安自己积攒下了丰厚的身家,在蒋州府也渐渐有了名声。

关瑞安做事细致而稳重,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生意人,经营生意所得的利润从来不会多拿半分,反而常常将自己的提成降至四成,而将六成返回给关桐家。

这种实诚的做事风格,让他在蒋州府的商圈中搏得很好的口碑,关家在那一带的生意也在他的带领下做得有声有色。

这样德才兼备的人才,非常难得,再加上他是关桐的堂弟这一身份,让他在关家的声望很高。

在正厅中见到关瑞安后,云芷蕾执晚辈之礼向关瑞安问了好,关瑞安亦很谦和地回了礼。

关瑞安白面长须,五十多岁的人了,眼神依旧清澈湛然,看不到一点世故与油滑。他坐下来之后,望了云芷蕾一眼,脸上便涌现出很浓重的愧意。

他对云芷蕾道:“芷蕾,二叔此次前来,先去拜会了大嫂,有一件极重要的事情已向她禀报了,大嫂……她让我来问一问……你的意思。”

云芷蕾微颔螓首,轻柔地道:“二叔,有事您不妨直说,都是一家人,不见外。”

关瑞安眉头紧蹙,轻叹道:“正因为是一家人,我更感有愧于心……”顿了一顿,他才道:“芷蕾,你也知道,我家有一子,名楚耀,自小拜入蒋州府大儒陈公甫门下修身治学,至今已十年有余,还算托赖,这孩子的诗书经义俱学得不错,连陈公都称赞他‘才具秀拔’。今年,楚耀本有望被州府刺史举荐为贤良,入仕为官的,但因为……因为大哥的事……”话说到这里,关瑞安没有再说下去,只是垂头叹息。

听到这里,云芷蕾已明白关瑞安的难处在哪里了!

隋朝的人材选拔制度,是科举制与举荐制相糅合的产物,那时,科举制方兴未艾,而九品中正制余势未尽,所以,有才学的人(包括寒门子弟)经过考试之后,可以通过五品以上京官或者地方大员(总管、刺史、太守等)以举贤良的方式进入仕途。

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僻除了以往只有士族子弟才能做官的陋习,算是公平了一些,但其中的玄妙就是,即使你才学再好,也是要得到大人物的举荐,才能上达天听,入仕为官的。

所以,其实本质上并无区别。

关楚耀才学很好(连大儒都称赞他才具秀拔),师承很好(陈公甫名动江南),家世也很好(有钱),本应可以头顶“三好学生”光环,光荣地成为朝廷的一名“储备干部”的。

然而,因为关桐的原因,这个梦想成为了泡影!

说起关桐,那就说来话长了。

他当年从蒋州府长史的位置上被整下来,不是因为政绩有问题,也不是因为官声不佳,而是被牵连的。当年被罢官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而是一群人,其中牵扯到朝廷高层的权力斗争,令整件事变得更加复杂,更加麻烦。

从所周知,凡是在州郡做地方官的人,背后必须要有靠山,否则的话,先不说你的官位坐得安不安稳,命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

关桐是因为才学与品格被苏威提携起来的,所以外界便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是苏威的门生!

苏威,字无畏(名字听起来就很猛!),在北周时已经是大官。隋一统后,杨坚任命苏威为太子少保,兼纳言、度支尚书;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

苏威很有才能,历任要职,力主减轻赋役,主持修订隋朝法典《开皇律》,与高颎(这位仁兄更猛!)共同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多年。开皇九年(589年)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时为“四贵”(苏威、高颎、杨雄、虞庆则)之一,煊赫一时。

然而天威难测,开皇十二年(593年),他便被举报结私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