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对已经一蹶不振的迦太基并未放过,于公元前149年到前146年发起最后一次布匿战争。
经三年围攻,攻陷迦太基城,随即将其夷为平地,投降者皆被卖为奴隶,这个罗马最大的敌国就此被彻底消灭。
在历时百年的布匿战争中,罗马获胜的主要原因是平民获得了一定的政治权益,平民特别是农民能在一次次惨败后补充罗马军团,而且有持久战斗的坚韧性,罗马兵也很少有投降者。
迦太基以商贸立国,主要靠雇佣兵组成部队,一旦打持久战,财源不济就导致兵源补给困难,逃亡和叛降也甚多。
可以说,罗马建立的公民军队,保障了早期对外战争的胜利。
罗马共和国进入中后期,奴隶制中酝酿的各种矛盾充分暴露出来,最著名的斯巴达克奴隶大起义。
斯巴达克率领的起义军队最多时达到10万人以上,并模仿罗马军团建立自己的军制。
不过起义的奴隶来自不同国家,打了胜仗就想返回各自的国家,内部意见不一,斯巴达克经常管辖不住部下,队伍行进方向也游移不定。
罗马上层和自由民在镇压奴隶暴动时却有着一致性,军队动员补充迅速,指挥严密划一,又有军事技能训练的优势,经过3年战争终于将这些暴动奴隶镇压下去。
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使公民普遍服兵役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公元前107年左右,著名将领马略主持了军事改革。此前每个拥有土地的男子都要服一段时间的兵役,变革后当兵逐渐成为一种职业。
服役的士兵领国家军饷,服役期至少长达16年,完全变成了职业军人。在军队编制上,马略实行新的军团编制,把重步兵作为军团编制的主要单位。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了对罗马的最高统治权,从此开始帝国时代,皇帝又靠直接掌握军队维持统治。罗马后期的皇帝多为军人拥戴,画中表现了禁卫军推举克劳狄为帝
在帝制初期,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时期。当时帝国范围内有约6000万人口,其中500万人有公民权,30~40万人服兵役就能维持疆域内外稳定。
罗马有公民权的人,能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可以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奴隶的侍候服务,在角斗场内欣赏着血腥的格斗,泡在温暖的浴室内谈天说地。
不过这种腐朽的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上层人物乃至公民阶层尚武精神的丧失。
罗马军队职业化之后,军队统帅就能左右国家形势,建立帝制后君主如同走马灯一样被更换,被弑也是常事。新皇帝为防止被推翻,只得亲自指挥军队并率领其出征。对实行奴隶制的罗马帝国来说,对外出征才能掠夺财富和奴隶,并树立本国以及皇帝的威望。
当时罗马帝国是以地中海为内湖的农业国家,南面是不可逾越的撒哈拉沙漠,北面是野蛮善战的日耳曼人,其所居之处又多是暗无天日的森林,罗马军团进入后就以游击战来应付,何况那里也没有多少物资可掠取。对罗马帝国而言,只有东方的两河流域有经济价值,因而在300年间同波斯进行了一系列战争。
早在公元前53年,刚刚指挥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的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就指挥4万人的罗马军团,向两河流域的帕提亚帝国进攻,结果他的军队陷入包围,2万人被杀、1万人被俘,克拉苏的头颅被斩下后也成了对方君主的玩物。
公元114年—117年,罗马有名的皇帝图拉真又亲率10余万大军进攻两河流域,虽一度占领部分地区却无法巩固,在对手反击下只得退回。
公元226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一个面积很大的萨珊波斯帝国(萨珊人的最重要装备是弓箭和马匹,从贵族到平民从小就练习骑马和射箭,同罗马军队比占有骑兵优势。
公元243年春,罗马皇帝戈狄安率10万军队东征,遭受波斯军骑兵突袭摔断了大腿伤重而亡,留下的罗马军和波斯军签订了和约,许诺赔偿和让出大片土地才得以平安撤退。
此时,对罗马人来说祸不单行,公元250年一场瘟疫降临到帝国,史称“西普里安瘟疫”。
大灾难持续猖獗了15年,高峰期罗马城每天死亡多达5000人,皇帝克劳第乌斯·哥特库斯也因染病而亡。瘟疫导致罗马城乡一片混乱,许多人逃难又把病菌扩散到各地。由于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历史上称作“3世纪危机”。
公元253年,军事统帅瓦勒良登上罗马帝位,他为了立威,不顾国内瘟疫皇帝被外敌俘获,这是罗马建国后最为耻辱的例子。
据说被俘后的瓦勒良皇帝成了萨珊波斯皇帝沙普尔的御用上马石,即在沙普尔出门时要跪俯于地,让这个对手踩着他的后背上马。却幻想着能被赎回而不愿自尽,然而帝国已立新君无心救他,最后只能困死于被囚地。
大扩兵使军队蛮族化招致灭亡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