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梅赛防御  我在西罗马的日子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梅赛是高卢地区不可或缺的城市,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总督府是西罗马式建筑的设计与建造都以石头的曲线结构来覆盖空间。

窗户与拱廊都使用这种结构,而总督府的尤为突出,府内占有较大空间,横殿宽阔,中殿纵深,而尖塔高耸利用十字拱,修长的立柱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以及内部的宽阔空间颇为壮观。

这时候的总督府,聚集了大量的贵族,帝国军官,蛮族将领显得颇为嘈杂。

主座当中有个头发斑白的老者尤为尊贵,他是地区的总督亨利,梅塞斯。

他轻咳了一声,声音不大却使原本嘈杂的声音寂静起来。

亨利,梅塞斯用磨砺沙哑声音道:诸位,如今匈人大军肆虐,若是在没有援军怕是坚持不了多久了。”

“帝国不是派了埃利乌斯元帅么。”

“埃利乌斯元帅必将把匈人赶出去。”

底下罗马军官纷纷攘攘的说道。

苏维汇将领轻蔑的笑了笑:“阿提拉大军现在聚集部队,一场大战再难免,而埃利乌斯与阿提拉那个野兽私交甚好,若是早早密谋好了怕是我们这些人都得陪葬。”

而另一个汪达尔雇佣兵将领:“帝国同意阿提拉的建议,把一半帝国赠与阿提拉或许这场战争不会开始。”

罗马主战派:这绝对不可能,即使皇帝同意,罗马民众也不会同意,帝国利益高于一切。”

而贵族们默不作声,他们的命运寄托在这些这些掌握兵权的将领。

眼看又要吵……

“肃静,肃静。”

“主教大人来了。”

一个身穿白衣、内袍和圣带的拉丁基督服饰的老者。

手拿权杖。这长度略超人身,上部弯曲,饰有各种雕花,表面镀金极为华贵。带着数名教徒缓步上前。

“吾带来主的旨意。”

不管那些人如何嚣张跋扈,可基督教自从被皇帝封为国教后势力愈加庞大,经过传播“君权神授”已经深入帝国的心脏。

而那些匈人信仰腾格里教,蛮族信仰日耳曼教,萨珊波斯拜火教……在基督教看来都是异教徒。

公元1世纪,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东部兴起。早期基督教主要在下层群众中传播,信徒之间平等互助,患难相恤。

它承袭了犹太教的一神论和救世主信仰,不信奉罗马传统的多神教,对罗马当局的统治不满,不以罗马皇帝为绝对元首,因而遭到统治者的迫害和仇视。

公元3世纪中期,罗马帝国内部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化,主要表现为王权争夺、政局动荡、内战频仍、边境形势告危、银币币值濒于崩溃,帝国统治基础发生严重动摇。这段时期史称“罗马3世纪危机”。

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过去人们敬拜古罗马诸神,国家日臻强盛;现在有人不信奉这些神祇,所以灾难不断。为了挽救帝国的危机,转移社会矛盾,罗马统治者对基督教采取比以往更加严苛的高压政策,乃至动用整个国家机器对基督徒实行残酷迫害;在他们看来,基督教已成为帝国境内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并对帝国统治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罗马统治者的压制与迫害政策并不能阻止基督教的传播;相反,在一系列镇压之后,特别是4世纪初戴克里先皇帝(284—305年在位)对基督教的残酷镇压之后,基督教在帝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民众生活每况愈下,旧的民族宗教信仰发生危机,使不少人转向新的宗教领域寻求精神慰藉;基督教主张平等博爱,宣传救世主将降临人间和末日审判正义必胜,这对广大民众有很大的感召力,因而赢得广泛的社会基础。

面对现实,罗马帝国的统治者开始认识到,以强力消灭基督教难以奏效,不如采取怀柔政策使之合法化;而且,当时罗马世风日下,共和国初期那种质朴务实的精神已受到穷奢极欲的享乐主义的严重侵蚀。

在这种情况下,欲挽救危机,维持帝国的统治,必须寻找一种新的精神力量;基督教提倡包容,敬仰为拯救人类而献身的基督,抑制人内心的不良欲望,在社会上具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充当支撑帝国大厦的思想支柱。

因此,从4世纪起,罗马统治者逐渐改变了对基督教的态度,由残酷镇压转为依靠、利用和扶植。公元313年,分别坐镇罗马帝国东、西部的两位皇帝君士坦丁一世(307—337年在位)和李锡尼(308—324年在位)颁布《米兰敕令》,对所有宗教采取宽容的态度,基督教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公元392年,狄奥多西一世(379—395年在位)下令禁止信仰基督教以外的宗教,基督教由此取代罗马的传统宗教,成为帝国的国教和唯一合法的宗教。

现在经过这些年,基督教的传播已经遍布在这片大陆上,广为人知。

老者颤悠悠的说道:“敬畏上帝,将荣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