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十一章 天灾人祸  大明正统1442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执行上,组织上最大的工程乃是于谦。

但是在细节上,乃是技术层面,最大功臣就是阮安了。

只是阮安毕竟是一个太监。

如此大的功臣,如果归功于一个太监。很多人的脸上就不好看了。

所以,于谦的名声日隆,但是知道阮安的人却没有多少,当然,这也不是于谦抢了阮安的功劳。毕竟在明朝干实务研究的,本身就容易被埋没。

明朝著名的天工开物,明朝中后期重视么?可以说,一般,到了清朝直接照搬到了四库全书之中,勉强也算是普及了,至于天工开物的作者谁在乎。

宋应星之书刊印于崇祯末年,可是谁在乎呢?后来因为政治原因,其书一度被列为禁书,不过其中内容,却被照搬四库,天下尽知,算是做到了利国利民。

真正留名青史工匠家,也没有多少个。只能说是社会偏见问题。

或许别人不知道,但是内阁成员都是掌控大明各方消息的人,自然知道阮安的分量。

此刻阮安也如此说,所有人的心都凉了半截。

朱祁镇说道:“改道何处?”

既然已经是最坏的结果,朱祁镇也不做幻想了。

阮安说道:“陛下请赐一张舆图。”

朱祁镇没有说话,仅仅是看了范弘一眼,范弘立即从一边的卷宗之中,拿来一张地图,却是北方的舆图。

阮安说道:“从八柳村到卫河,广济渠,不过几十里远,臣以为黄河之水,必定夺广济渠河道,顺着地势东去,从广济渠一路过卫辉府,大名府,到东昌府,张秋镇。”

周忱忍不住插嘴说道:“可是运河上的张秋。”

阮安的说道:“正是。”

周忱脸色瞬间白了。说道:“会影响漕运吗?”

阮安说道:“回周大人,而今说不清楚,下官在这里不过是纸上谈兵,不看现场情况,是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朱祁镇微微闭上眼睛,随即猛地睁开说道:“阮安,你继续说。”

张秋虽然运河上的一个镇,但是这个镇非常重要,比寻常一个县都繁华,是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

张秋被冲垮,运河一定是会受到影响的,至于影响大小,就不好说了。

虽然正统一朝已经建立起海运体系。

但是原则上,还是秉承杨溥当初的提议,就是漕运与海运两者兼备,不可偏废。

以至于现在,运河上还保持着每年四百万石粮食的运输量。

去岁大旱,北京天津的粮仓空了不少,最近朱祁镇正在补充粮食。所以漕运对现在非常重要。

当然,朱祁镇也暗自庆幸,庆幸他没有将一根绳子拴在运河上,最少海运已经有相当的基础了。

否则面对这样局面,朱祁镇决计不能如此镇定。

阮安微微沉吟说道:“陛下,而今臣知道的太少了,只能靠猜,如果有错的地方,还请陛下见谅。”

朱祁镇也知道,有些强人所难了。毕竟现在阮安知道的,仅仅是一个决口的地方而已。说道:“你说便是了,即便有错,朕也不怪你。但是有时候让朝廷早准备一分,就能救人无数。”

阮安说道:“臣谢过陛下。”他目光之中闪过一丝坚定,说道:“就地势而论,黄河水冲到这里,无非三条路而已。”

“如果水量不大,可能会聚集在张秋以南汇集成湖泊,就如旧时之梁山泊。”阮安说道。

朱祁镇目光在地面上扫过,忽然看见梁山这两个字。

张秋以南就是梁山泊旧地。

梁山泊本身就是黄河洪水淤积所至,只是而今沧海桑田,因为黄河夺淮,远远的离开了这一带,所以梁山泊就不复存在了。

但是梁山泊不复存在了,却并没有改变梁山泊这一带的地势。这一带还是附近比较低洼的存在。

“如果洪水数量再大一些的话,恐怕要东去,夺大清河入海。”

黄河下游的改道,就从夺淮入海,变成了从山东入海。

这一条所谓的大清河,就是现在的黄河的河道。

所谓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伏。

虽然这一件一次黄河是一大惨事,死于黄河水的百姓,定然是数以万计之多,但是也给朱祁镇带来一个名正言顺,整合黄河的时机,如果黄河真如阮安这样改道,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朱祁镇一直不想治理黄河就是觉得,而今的治水方向是错误的,不管是费多少力量,维持黄河与淮河,洪泽湖这样混乱的体系,根本就是以人力对抗天地之威,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堆积,这问题只会越来越难以整理。

但是朱祁镇如果推行一个让黄河改道的方案,朝中定然不好通过。官僚本身都是不希望脱出自己掌控之中的事情。

而人工将黄河改道,这一件大事,花费太大了,甚至一旦做不好,不过是将两淮的水患,易到山东。

想想就知道,山东百姓定然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