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地,准备反击,杨洪躬督兵进攻,大败兀良哈,斩获首级,并者赤王部属,生擒其首之一打刺孩等一众部将。
毕竟说起来,这一战其实是朱祁镇登基以来,仅次于麓川之战一场大战。
不过麓川之战,毕竟远在天边。
京城百姓根本没有切肤之痛,觉得事不关己。
而北击兀良哈,却是大为振奋京师人心。
三路大军,如果加上曹义一方,就是四路大军,但是四路大军斩首数加起来,一万多级,俘虏近千人
出动数万骑兵,单单这一场战事的消耗,就少说十几万两银子。至于战损的马匹,战损的士卒,更是不能仅仅算经济账了。
战果喜人,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兀良哈足以元气大伤
这一战不管怎么说,都是一场胜仗,不是败仗,特别是成国公朱勇也是尽力,朱祁镇看从第一战,到杨洪的最后一战的距离,足有千里。
也就是说成国公朱勇带着本部人马接触兀良哈本部之后,一战大胜之后,追亡逐北,一口气追了几百里近千里。
咬着兀良哈不放。
兀良哈不得不已在全宁卫以北,距离捕鱼儿湖不远的地方,咬牙与成国公所部打了一仗。
至于第二仗老将杨洪一骑当先怒追兀良哈几百里,追至以克列苏打败敌军生擒敌将。
双方追逐数百里,人困马乏,一番交战之后,兀良哈断尾溃逃,成国公也觉得士卒疲惫,杨洪也觉得不能再追了。
于是就班师回朝了。
正月出兵,在辽东很多地方冰雪还没有消融。就算是朱祁镇对战果不满意,也要对得起下面打仗的将士们。
所以,即便有文官弹劾,朱祁镇一一回护,并亲自将弹劾成国公的奏折,一一批阅,对有些说话过分的言官全部调出京师。
一副,他很相信成国公朱勇的样子。
更是召集大臣商议,这一次战功的问题。从一开始就钉了基调,就是这是一场大胜,要重赏。
朱祁镇甚至为了避免文官的反对,自掏腰包,拿来一百万两白银,犒赏全军,凡是从征的,人人有分。
于是乎,所有人都知道,朱祁镇对勋贵的爱护之心。甚至朱祁镇传出风来,要为几名将领商议封爵之事。
毕竟朱祁镇想让起高楼,就先要好好的推上一把。
虽然朝中对这一场战事的战果,很有非议。
但是朱祁镇力排众议,为成国公加禄米千石。
兴安伯徐亨封为兴安侯,武进伯朱冕为武进侯。另外封陈怀,马亮为侯。陈怀为平乡伯,马亮为招远伯。
至于杨洪,破敌、擒将,当以功进左都督,封昌平侯,挂镇朔将军印、充总兵官,镇守大同府,其部下军士蒙赏者九千九百余人。
已然居朝中宿将,声震朝野。
兀良哈落荒而逃,大草原上追不上,也是常有的事情。
真正弹劾的人,并不是太多的。
但是朱祁镇一口气,加封四个侯,封了两个伯。却让杨溥也明确的表示了反对。
杨溥一般情况下,是不想与朱祁镇直接冲突的,但是这也太离谱了。
原因无他。
西北之战,规模在这一战之上,不过是封了一个蒋贵,还是定西伯。麓川之战,保定侯也没有变成国公,下面也不过是封了一个方瑛南和伯。
但是而今,兀良哈之战,出动数万骑,除杨洪者。功劳都不大,却封爵如此之多,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公。
在杨溥看来,功劳大的将领压一下。这是正常操作,所谓珍惜名爵。
爵位封多了就不值钱了。
这样做,是影响朝廷威信的。
朱祁镇自然知道自己理亏,面对杨溥的劝谏,向来是王顾左右而言他。结果杨溥锲而不舍,朱祁镇只能想办法,让王振代他挡一挡了。
他自己立即宣布,要巡视河北水利工程。
这一件事情,一直在朱祁镇的规划之中。
于谦辛苦数年,将河北水利各大工程都修建的差不多了。朝廷对河北水利的拨款倾斜,也要到此为止了。
朱祁镇总要验收一下。
而且这时间也要选好。
五月是麦收时间,今年虽然还是春旱,但是冬天好歹也下雨了。再加上大量的水利工程,乃至于水井都在运作之中
五月收成预估是不错的。
朱祁镇个人感觉,河北春旱。今后每年都少不了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气候问题。
五月之后,天气太热,又接着是秋天。
春秋两季是农忙时期,朱祁镇再下去,劳师动众,实在不好。
故而就提到三四月间。
征讨兀良哈之战,正月出兵,二月收兵,三月初论功行赏。时间也差不多了。
朱祁镇没有刻意用这一件事情拖杨溥,但是正好赶上了,也好躲开。
不过,朱祁镇出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