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鞑靼人控制的地带。
这也是正统以来,常常有边患的原因。双方的缓冲区就没有了。
再加上卫所缺额一百二十万之多。
各种问题纠结在一起,军中缺马,仅仅是一个表现,而在这个表现之下,却有着极其复杂的机理。
不是一个准备不足,就可以说清楚的。
但是朱祁镇也明白,张辅能说道这分上,已经够坦诚了。
五军都督府乃是大明三百多卫所的领导机构,而以张辅为首的大明勋贵,从来是占据着五军都督府的领导权。
这里面很多事情,都是摆不上台面讲的。如果单单是准备不足,内库准备的三千多万两银子,就可以砸进去。
绝对够打一场大战了。
只是不行的。
这些事情,决计不可能是砸钱就能解决的。
张辅继续说道:“瓦剌实力也不足轻辱。”
朱祁镇心中一动,他对这个非常感兴趣,说道:“国公为朕解说一些瓦剌的实力如何?”
说实话,朱祁镇对瓦剌很多方面,都还是比较了解的。
比如瓦剌的来源,瓦剌的权力结构,等等。
但是瓦剌人的战斗力,却不是朱祁镇能知道的了,朱祁镇只知道他们不比太宗当年差。
但是,能打不能打,只能打过再说。
没有亲自交过手,很多事前的猜测都是仅仅是猜测了。
但是张辅却不一样,他是跟随太宗北伐的将军了,对付瓦剌这个老对手,并不陌生。
张辅沉吟一会儿说道:“陛下,我大明与瓦剌最大的一次大战,就是忽兰忽失温之战。臣有幸,跟随太宗皇帝亲历此战。”
朱祁镇打起精神,在张辅干巴巴的言语之中,去揣摩当初大明在漠北最后一次战略级别的决战。
也就是今外蒙古温都尔汗西北。
五十万人对阵三万人的阵地战。
“太宗皇帝追到瓦剌双泉海,遇见瓦剌先锋,太宗意思到瓦剌大军,就在附近,随即阿鲁台请参战,为太宗所拒。”
“臣追随太宗本阵,北上追击瓦剌。到了忽兰忽失温。瓦剌伏兵大出,共三万骑,一人骑数马,仅战马就是十几万匹之多。”
朱祁镇听了,心中顿时感到强烈的不适。
而今朝廷可以动用的战马,估计比瓦剌在忽兰忽失温之战动用的战马多不了多少。与而今占据整个草原的瓦剌战马,更是不可能相提并论。
一瞬间,感觉高下立判。
张辅也不知道朱祁镇心中是怎么想的,他继续说道:“马哈木严阵以待,以重骑数万,冲太宗本阵。我军重骑比瓦剌人少,太宗乃令故融国公柳升带领神机营列阵以带,以火炮轰击瓦剌重骑......”
朱祁镇说道:“你说朝廷重骑......不如瓦剌?”
张辅说道:“臣不敢妄言。”
朱祁镇说道:“这怎么可能?”一向冷静的少年天子,也开始不冷静了。
瓦剌骑兵多,朱祁镇可以理解。因为在草原上的养马成本,与农业为主大明的养马成本,是不一样的。
这种成本上的差距,造成了同样数十万匹马,中原王朝就要穷尽国力,但是草原王朝却是轻而易举的。
但是铁骑重甲,却不一样了。
这是一个国家国力组成。
唯有一个强盛的国家,才能打造出这样的军队。
瓦剌三万重骑,其中用多少铁,要知道中原地区的铁,与草原上的铁,是完全不同的价值,特别是早在太祖皇帝时期,就有禁令,连一口铁锅都不能卖到草原之上,但互市一开就管不住了。
瓦剌的重骑兵是怎么打造的,是怎么样的国力才能让瓦剌打造出超过大明精锐的重骑兵部队。
这完全不符合人们的认知。
一直认为,瓦剌骑兵就是那牧民征集起来,没有什么甲胄,但是非常机动灵活的,轻骑兵部队。
而今从张辅的口中,却听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瓦剌。
其实瓦剌的实力是足够和大明掰腕子的,稍有不慎,不堪设想。
张辅说道:“臣在战后也俘获不少甲胄,一部分都是当年元廷的甲胄,另一部分甲胄,应该来源于西域,不是中原工艺,至于是怎么来的,臣也不是太清楚的。”
“旧元与西域?”随即他心想很多,也解开不少疑惑。
张辅说道;“融国公柳升指挥神机营,列阵以火门铳轰击瓦剌铁骑,瓦剌铁骑纷纷落马,但是依然有不少冲进阵列之中,融国公督阵,双方死战不退。”
“太宗皇帝将分两翼攻瓦剌后阵,马哈木居高临下,大军攻之不下。”
“太宗皇帝见此,乃亲率本部亲兵数千人陷阵。臣当时护卫左右,瓦剌骑兵攻神机营本阵不破,锐气以堕。太宗皇帝亲率本部击之,各部士气大阵,马哈木见大势已去,带万余人逃遁,此战俘获战马十万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