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功绩授田,人死或犯罪,则剥夺其田,再授予需要之人,如此土地不会被兼并,官府也可牢牢地抓住每一个百姓,让其为国种田,国力会愈发强盛!”
“能够这样做当然是好事,但是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魏瑩叹气道。
“为何,国如此立法,官如此行法,民遵法而行,有何不可?”卫鞅不解。
魏瑩一字一顿的说道:“因为那样做的是,君主就是孤家寡人了!”
“周王分封天下,到现在虽然诸侯做大,周氏失去权柄,然周氏传承至今五百余年,姬氏一族依旧是王室!”
“土地私有,世家大族虽兼并土地,但也起着贵族诸侯压制百姓的作用,那些世家大族是最不愿造反之人,最怕天下大乱之人,他们会维护君主的统治,这是利益使然。”
“倘若土地皆为国有,天下便只有官民这一种关系,君主只能仰仗官僚体系治理国家,可这个体系能维持多久呢?若官逼民反呢?”
魏瑩想的是后世的秦国,六代明君,数代贤相,百年征战终于一统天下,遇到秦二世和赵高二人,官僚体系崩溃,短短几年就灰飞烟灭。
后世读书时魏瑩常思考其中的问题,除了大家常说的秦法严苛、昏君奸臣之外,魏瑩居然觉得很大一部分于秦国在六国之地强设郡县,操之过急。
天下是多大的诱惑,你一人独占,怎能安稳?
何况,那时交通不便,而天下多大,君臣都在中央,怎能事事知晓,所以国虽大,中枢却犹如瞎子聋子瘸子一般,无力管辖。
反观刘邦,夺得天下之后分封诸王,汉家天下延续数百年。
虽有刘邦剿灭异姓王、七王之乱、刘彻推恩令削弱诸侯等等纷乱,但历史证明了其中的正确之处。
吕后乱政,死后诸吕挟制朝政,刘姓诸侯杀死诸吕,拥立代王刘恒进长安即位,是为汉文帝。
王莽篡汉,刘秀孤身如河北,势单力薄,后得汉室诸侯真定王刘杨几十万大军,于河北称帝,复兴汉室。
再看朱元璋,那样一个人杰,不也把自己的儿子封到边疆为王吗?后来即使朱棣造反篡位,这天下不还是姓朱吗?
但卫鞅不懂魏瑩的难处,他又不曾见过农民起义。
战国天下那么多诸侯,一国若是刑法严苛、若是税赋过重,百姓大可跑到其他国家去,没必要冒着九死一生去造反,所以卫鞅不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