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三章 董仲舒  大汉从接见张骞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汽之类的。

几人老老实实地坐下。

董仲舒放下手中的笔,眼皮一抬,声音低沉道:“决定好了?”

齐恒跪坐着,听到夫子的问话后,气向上一提,腰挺直,目光坦坦荡荡地看着董仲舒。

“是,夫子。”

“嗯,走了也好,若是换做以前,可能我可以帮助你洗刷清白。”

董仲舒展开双臂,长长的袖口下垂,到达腿部膝盖之处。

“我现在也是自身难保,公孙弘现在做了丞相,连我这个相国也是他的运作,尤其是你是我的学生,他更是紧紧盯着。”

公孙弘和董仲舒的恩怨已久。

公孙弘也是大儒,两人如果做个对比的话。

董仲舒应该算是学者型的儒者,而公孙弘则是官僚型的人物。

对于公孙弘,董仲舒以“从谀”斥之,看不起他。

公孙弘当然也会有意排斥董仲舒了。

董仲舒能够调到胶西王这里当一个二千石的官吏,也是公孙弘安排的。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哥哥。

他凶残,蛮横,过去不少作过他国相的人都被杀掉,或毒死了。

幸好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胶西王还比较尊重。

“朝臣之中,也有不少你的师兄,我专门派人问询过,西域小国邻立,野蛮而无文化,适合教化,可以离着匈奴很近,所以很难。”

“教化之道,不在下,而在上。”

董仲舒也说起了自己的经验,他唏嘘道:“虽然我和公孙弘之间有矛盾,但我佩服他,他善于经营,可能更容易推广儒学。”

“如果你前去西域之地,要谨慎记住两点。”

“第一点,活下去,活着才是最大的希望。”

董仲舒说的是肺腑之言,和他同龄的人中,有不少比他经文钻研的好,可是都因为种种原因短命而亡,最终隐于人世间,无人认识。

“第二点,要说服国家的国王信服儒学,方可成功。”

董仲舒眼眸闪过一丝淡淡杀气,道:“必要时刻可行雷霆手段,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掉手中的剑。”

“君子爱剑,也应善于使剑。”

“”

董仲舒唠唠叨叨了一大推,人上了岁数,已经可知天命。

心也变得祥和和柔软。

这次可以说是倾囊相授,都是过往岁月的人生宝贵经验。

齐恒心中大为感动,眼眸含泪,深深跪伏地。

董仲舒嘴角含笑,接受了大礼。

董仲舒转头道:“把我书房的那些资料搬出来。”

仆人一顿,眼眸诧异万分。

夫子有个习惯,平日里写字的时候喜爱清静,所以书房之地也成为了禁地,几乎很少让人进去。

里面都是一些宝贵的资料。

仆人气喘吁吁地搬出来了一大箱子,几乎能装一大车。

董仲舒捋了捋胡须,也是莫名感慨。

“这是我在胶西这几年写的东西,有的是随笔,有的是关于国家事情的想法,从来没有公之于众,如今,我把这些交给你。”

“夫子左生何德何能”张恒喉咙鼓动一下,有些呜咽。

“带走吧。”

董仲舒:“如果有朝一日,你真的能够在另一片土地将我这个老人瞎写的东西发扬下去,那才是最我最大的报答。”

齐恒话语很低,却异常坚定:“是,宁粉身碎骨,亦不负师名!”

“夫子,有可能吗?”

仆人犹豫地问道。

今日的董仲舒破天荒地站在窗外,树叶哗啦啦传来声音,他双眸深邃,幽幽道:“我不知道。”

“也是时候离开了。”

仆人一愣,不明白夫子什么意思。

董仲舒傍晚时刻就写好了辞职信,以年老有病为由,准备辞职回家。

在这里一直提心吊胆,小心谨慎,唯恐时间长了遭到不测。

今日张恒的离去,成了他离去的契机。

回家!

埋头著书,也为大汉留下自己最后一份典籍吧!

大汉的事情,李牧之无从知晓。

西京。

秦大壮莽撞地跑了进来,惊恼了正在抓耳挠腮编写小故事的一群编辑。

邸报设在西京的点,也要开始确定报纸的题材,尤其是一些内容。

既然已经确定了可以使用双语。

那下一步就是开始发报了。

李牧之的一句话,多写写虚构故事啊。

一名笔名叫做青舟的男子刚有了思路,他已经锁定了希腊的爱神,准备把它嫁接到大明这里。

每个编辑面前都放着一份大明神话名单。

从开天辟地的盘古。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