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冯天玉一跳入江水中便被卷入江底。与江面相比,江底更安宁,冯天玉在水底潜行,也不知游了多久,游了多远,只觉有些气闷,便浮上江面。
可是浮出水面那一刻,他惊呆住了,此时他离岸很是遥远,足有十数里远,而眼前江面辽阔,想来方才他是朝东游,游到了海里。正当他想向岸游去,忽有一条小船向他靠来。
冯天玉想现在离岸十数里,要是游到岸,只怕要费好大一番劲,倒不如上那条船,让船主人载他一程。
待船靠近,只见小舟上是一个面容俊美,衣着华丽的少年公子。
“阁下可是落水了?”
那少年公子询问。
冯天玉道:“我怎么可能落水,我在水里长大的,不过在游泳罢了。”
那少年听后一脸崇敬,道:“此离岸十数公里,你竟是游到了这里!”
冯天玉道:“这有什么,我还能倒着游回去也不费劲。”
那少年道:“方才在远处见水里突然冒出个头来,只道有人落水,特来相救,未想阁下不过是在游泳罢了。”
冯天玉道:“虽然不需要你的船,但是需要你船上的酒,喝上一口酒,我便能游几十里不是问题。”
那少年惊奇道:“你怎么知道我船上有酒?”
冯天玉道:“实不相瞒,我平生喝酒无数,所以哪里有酒,就算埋三丈深,我也能闻出味来。”
那少年道:“既然如此,那请壮士到船上喝一杯。”
冯天玉道:“你不说我也会。”
他爬上了船,脱去湿漉漉的上衣,铺在船篷上晾晒,然后走进船篷里。
船篷里有一张矮桌,那白俊少年坐在一旁准备好了三壶酒,两只杯子是美玉制成,晶莹剔透。
冯天玉对面坐下,那少年立即倒了一杯酒递与冯天玉。
冯天玉一饮而尽,只觉喝进肚子,似有一把火在肚子里燃烧,立时汗水不停从身上冒出。
“烧刀子酒,刚好方才泡在水里凉的紧,来一杯正合适。”
那少年听后面露敬佩之色。
“阁下果然是懂酒之人,再喝一杯。”
他又给冯天玉倒了杯酒,但见酒水显橙色,透明澄澈,纯净可爱,使人赏心悦目。
他端起一饮而尽,但觉酒有甜味、酸味、苦味、辛味、鲜味、涩味,六种味道,这六种味和谐地融合,令酒醇厚甘鲜,回味无穷。
冯天玉赞道:“陈年女儿红,好酒。”
那少年道:“阁下真是懂酒之人。”
他又换一壶酒倒了一杯,冯天玉拿来一饮而尽,冯天玉饮后只觉味道很是熟悉,便似老朋友一般。
“这是我平生喜爱喝的杜康酒,如果没猜错,这酒有百年了。”
那少年鼓掌赞道:“壮士果然是懂酒之人。”
冯天玉对杜康酒甚是喜爱,当下抓起那酒壶便往嘴里灌。
不一会儿便将一壶酒喝的一干二净。
他脸色微晕,道:“喝着杜康酒,不禁想起刘伶来。”
那少年道:“没错,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陕西白水县有个杜康村,村头有一口泉水,甘甜醇美,净无一尘。泉旁有户人家,老头儿姓杜名康,老头和老伴,就象那口甘泉一样,性情温和。心地善良,是个远近闻名的好人。
老两口儿,无田无地,就靠着那口泉水酿酒度日。他们清晨汲水,整日价精心酿造。每月只酿得醇酒三坛。他们酿造的酒胜过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的琼浆玉液。传说有什么”竹叶青”、”状元红”,但最醇美的要算”千日醉”了。那”千日醉”,真是:开坛三家醉,泛杯十里香。饮此酒者,不过三杯,就要醉倒。一醉就是一千日。好酒得有个好价钱。杜老头儿在酒馆墙上题了一首诗:一壶黄酒三百两一壶烧酒换江山。君子但饮三杯酒,不醉三年不要钱。
在一个百争妍的三月天,杜老头儿因有事,需要外出三天,临行时,他对老伴儿道:”若要有人来饮高酒,须得留下姓名和地址,以便讨要酒钱。”
嘱咐完,就出门去了。
大约日将午时,从门外走来一位面净衣洁、举止温文的半老头儿,便是刘伶,原是江南人。因为仕途坎坷,就和妻儿来到这陕西白水县,置了几亩田产度日。
刘伶有一个志趣和嗜好,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抱杯读经典,饮酒着文章。”他每日以酒为友,以酒为乐,还专门写过一篇酒德颂的文章。
他闲暇无事,就独自一个人到郊外来踏青,这下可剌醒了他那肚里的”酒虫子”。他就迎着酒香,一路跑到泉边酒家。
刘伶一踏进门,就看到粉壁墙上那首既象价目表,又象酒告示的诗,不由得嗤之以鼻。心想:什么高酒,这样夸口。随即往桌旁一坐,呼唤:”酒家,拿酒来!”杜老媪走出来一看,是个陌生人,忙问:”客人,吃酒吗?”刘伶见是个老媪,就笑了笑,道:”嫂夫人我是来吃酒的,却要高酒。”杜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