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百斤以上,这可是非常高的产量了。”
“呵呵。”
柳铭淇不屑和他争论。
但于征还是听出了自家小主人的不屑意味。
他心里有些奇怪,以为小主人是怀疑能不能产量达到五六百斤。
毕竟现在这个时代,产量最高的水稻在江南膏肥之地是亩产三百八十斤左右,两湖地区的鱼米之乡,差不多也能达到这个数目。
这就是最高了。
寻常地方比如甘肃、贵州、西康等地,亩产量不会超过两百五十斤。
小麦的产量还要减少三分之一,因为小麦种植不易,外加北方一年就种一季的小麦,比不上南方的浙江、两湖、广东等地种植两季的水稻。
正因为这些地方是水稻要收获两季,所以朝廷的税赋才是一年分为夏赋和秋赋。
倘若红薯这种可以吃的东西,一年下来能有个五六百斤的收成,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收获。
难怪小主人不相信了,如果不是自己一天到晚的守在这里,和老农民们仔细的揣摩和探讨查看,也不会相信红薯能有这么大的产量。
等到收获的时候,再请小主人来看,他就会清楚我不是在夸大其词了。
于征心里刚刚这么想着,柳铭淇就道:“收获之前,一定要告诉我,不能私自收获,而且基本上等到全部可以收割的时候再告诉我,明白吗?”
“是!”
果然还是不相信啊。
有点郁闷的于征,完全想不到,柳铭淇的不屑,根本就不是觉得五六百斤太多了!
而是觉得太少了!
袁爷爷最后把水稻搞到了一亩多少公斤,柳铭淇不晓得,因为他穿越的时候,九十多岁的袁爷爷还在继续拼搏,继续爆表冲击。
但是红薯的产量基本上是固定了的。
按照地域气候的不同,红薯播种的季节也不同,那些小说书里面都写红薯统一收获时间,那是错的。
春天播种的红薯因为生长周期长一点,营养充足一点,所以通常能达到一亩五千斤到七千斤,培养精细的、土地肥沃的,偶尔有能突破一万斤的,但那都不是常态,也无法推广。
夏天播种的红薯生长周期短,产量就会下降一些,但最少也有四千斤,最多能达到五千斤。
这是什么概念?
就拿之前的水稻来说,江南最好的田地也不过亩产三百年他们能加紧种植两季,年产量不过是七百多斤。
春种红薯稍微努力一点,基本上就能达到水稻产量的十倍!小麦产量的十几倍!!
而且最关键的是,红薯的种植土地根本没有那么挑剔,缺水的沙地都能种植,那些砂岩山上同样能种植。
凡是水稻和小麦看不上眼的土地,基本上就没有红薯不能种的!
偏远山区的人,就靠着红薯才能繁衍生机的。
这是什么概念?
这就农作物界的老黄牛!
不挑吃、不娇气、产量多、一身都是宝!!
只要红薯推广了出去,哪怕只能出产四五千斤,也相当于耕种土地增加八倍左右!
现代人说红薯吃了胀气、爱打屁等等缺点,不喜欢,但古代人还挑什么挑?
能使劲儿吃饱的食物,能让一家人不挨饿的食物,这就是天赐的宝贝呀!
我大清不就是因为有了红薯、土豆和玉米,尤其是红薯打头之后,人口才从明末的四千万,一下子暴涨到了五亿吗?
要不是太平天国、捻军等等作乱,使得长江以南的人口减少了一亿多,到了清朝灭亡时,我国人口能暴涨到六七亿。
清朝可不富裕,他们根本不懂得做生意,需要供养的旗人数量众多,海外贸易也非常差,比起明朝都差得远,更别说和我大宋比较了。
他们凭什么养活这么多人口?
不就是因为有了这些高产量的农作物支撑嘛!
清朝时期,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就是因为红薯这些的种植,才渐渐变得人口多了的。
不然在历史上很多时期,这些省份的人口加起来,都没有江南三省多。
红薯真正产量的这个秘密,目前只有柳铭淇才晓得。
他忍住了去点醒于征的冲动。
这种惊骇不应该用在他们的身上,而是要用在皇上和朝廷大佬们的身上。
柳铭淇很是期待,在他们看到红薯的收成之后,会是怎么样一个表情?
注:汉书食货志引用战国李悝的原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一石半。”亩数和产粮换算,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亩产量26斤上下。
宋仁宗时,范仲淹在奏议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臣知苏州,田出税者三万四千顷,中稔之利,每亩得米二石至三石。”亩数和产粮换算,大概相当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