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寿听得神采飞扬。
心说裕王世子果然聪明,一来就想到了好办法。
皇上担心的就是寺庙道观联合起来,一起发动信徒们来施压。
闹得全天下都人心浮动了,对朝廷和皇帝的威严,绝对是一个损害。
按照裕王世子的妙计,又能奖励那些行善的寺庙道观,还能惩罚那些吝啬不良的寺庙道观,还可以直接把他们给分化了,让他们拧不成一条绳,当然谈不到什么反抗。
景和帝也露出了深思的神色,“可是怎么来区分呢?有些财力大,有些财力小;有些施粥过一两天,有些施粥过一两个月……这些怎么来界定?如果施粥一天的大寺庙都能全部获得赦免,岂不是不公平?”
“简单得很。”柳铭淇道:“陛下,这一次是谁赈灾得最积极?”
“应该是大相国寺吧?老君观也不错。”景和帝道,“我听高敬说,现在他们都还在施粥。”
“那就以他们两家为例子,让礼部按照他们的人数跟施粥规模、次数的比例,来设定一个标准。”柳铭淇道:“标准分为几个等级,达到了一定标准就能赦免一些名额,提高标准那就能多赦免名额。”
“这个倒是不错。”
景和帝点了点头,“区分开来后,这些为富不仁的寺庙道观,我们收取他们的度牒钱,也是收得心安理得。”
他认为柳铭淇的提议没有问题。
既能收钱,还把那些善良人和铁公鸡分开了,拿到民间去说都没人说什么。
老百姓们一看朝廷的公告就能理解,而且还会唾弃那些铁公鸡。
好人得好报,坏人得恶报,这不是最正常不过吗?
柳铭淇的主意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来:“陛下,我们大康的寺庙和道观一共有多少座?”
景和帝回答道:“礼部说大概是一两万座。”
“这么多的寺庙道观,一刀切也不好。”柳铭淇道:“您也可以再下一道旨意,如若是一座道观寺庙的总人数不多于二十人,那就可以跳出这个强行还俗的规定。如有人员上的短缺,朝廷也会按照去世一位补一位的规矩,帮他们补足二十人。”
“妙啊!妙!”
皇帝眼睛一亮,拍手称赞了起来:“铭淇你真的是聪明绝顶,又熟悉世俗人情,想的主意太妙了!”
刚才他都没有想到,如若是小山、小镇的寺庙道观,本身香火就不旺盛,人手也不多,你这要求他们不赈灾就强行还俗,这就很有可能让这些寺庙道观倒闭。
迫使弱小无力的寺庙道观倒闭,这不是折福的事情吗?
现在这一招抛出去,马上就能赢得无数的赞扬,从而又一次冲淡高价发放度牒的影响。
景和帝笑容多了许多,“这下好了!只要能解决掉现有的僧尼道士问题,那么发放新的度牒,我倒不是很反对。”
无论盛世还是乱世,寺庙道观和世俗抢年轻劳动力,这是非常不好的。
能通过高价发放度牒来抑制这一点,哪个皇帝都不会反对。
况且还有大把的银子来补贴国库,谁都笑得合不拢嘴嘛!
柳铭淇又抛出主意:“除了这个,让礼部除了今年申请多少得多少之外,之后的五年时间,每年只规定发放五千张度牒。”
景和帝愣了愣:“这又是为何?”
少年耐心的解释道:“太多的得不到珍惜,只有限量的东西,才会让人产生紧迫感,从而加以抢购,度牒也是如此。
您想一想,全大康一共有一两万座的寺庙道观,每年才五千张度牒,平均下来两三座道观寺庙才能有一个名额,他们能不慌吗?
与其在之后五年和别人抢度牒份额,不如在今年还不限购的情况下,多多的购买一些,哪怕只是存着,也绝对划算啊!”
景和帝和赵寿听得颇为瞠目结舌。
可认真一想,柳铭淇说的这些,如果自己是僧尼道士,也一定会落入他的圈套。
这是阳谋!
摆在明面上的,但你又不得不跳进去!
“铭淇,如果我们大康朝有商部,我就算打破太祖的禁令,也要让你来担当商部尚书!”景和帝又是赞赏又是欣慰的道,“朕这是何其有幸,太子又是何其有幸!”
他是感谢老天送了一个柳铭淇到身边,相当于送了一个财神爷。
前有在盐业上捞钱,后有在度牒上捞钱。
满朝文武都解决不了的事情,柳铭淇一个人就解决了两项。
特别是度牒这一项,涉及到了上千万两白银的收入,而且明年、后年乃至从今以后,每年都有数百万两银子的入账,这可是为以后都解决了大问题!
说起内库空虚,景和帝比任何人都要担心和忧愁。
国库还有多少存粮他晓得,内务府有多少他更知道。
本来寻常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