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何以解愁,唯有创业  重生火红年代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花费在人工工资,厂区整理,厂地租金,以及买些办公设备等等。

前两个月打样试产,要不了多少工人,我自己能想办法搞定。

后续订单下多了,又是月结六十天,大概要五十万的资金才转得过来。”

之前,大陆做生意都是现结,很少赊账,所谓月结30天,60天,甚至更长,都是一帮台资,港资企业搞出来的。

台湾,香港,巴掌大的地方,许多老板彼此认识,不怕你跑,所以就搞出了月结制,大陆人想融入这个圈子分一杯羹,必须得按他们的规矩来。

见周治平皱起眉头,田子欣赶紧又说:“货款是定期回笼,只要回了第一批货款,我马上分批还上政府提供的贷款。”

周治平只是嗯了声,便问大概要招多少人,每月能开到多少工资。

这是他最关心的。

“如果一年吃下两千万单子,大概要招四百人左右

至于工资,师傅开400吧,普工定在200元,加班费另算。”

周治平又点头嗯了声。

嗯得田子欣心里没底。

他担心政府不同意这样操作,除了国企,集体企业也属于公有制的一种形式,你一个私营老板买下公有财产,会不会被批准,虽然它已经倒闭几年了。

政府会不会让他搞承包制,而保持原有性质不变。

虽然集体企业改革已经有些年头,对于产权的出让国家有文件出台,但附加了许多条件。

每个地方领导格局不一样,对文件的解读不一样,采用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只要国家没有明确的说能干的事,北方人就不敢干,只要国家没有明确的说不能干的事,广东和江浙人就都敢干。

所以,几十年之后,南北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这年头,这个核心问题必须要搞清楚的。

否则,遗患无穷。

说实话,搞承包制他没什么兴趣,要玩企业所有权必须是自己的。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