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人,就被天子击败,北面的人应该知道消息不敢南下,可能在雁门关附近。”
史从云听了点头,不过他没全信,只眼神示意李处耘,让他派斥候去核实情况。
李处耘也是他麾下老将,一个眼神便明白天子的意思,立即开始安排人手。
“看在你会说汉话的份上,今日朕便不杀你了,也可以给你们一条生路。”此话一出,顿时所有人都明白天子是什么意思,耶律沙连跪下磕头谢恩。
史从云抬手:“随大军北上,让雁门关的辽军退出雁门关,你们就能活。”耶律沙连点头答应。
他心里自有算计,他的凶恶行径早就够了,足以吓辽国。
还需有人回去传播才行,这些人不是辽国的中央禁军,而是辽国国土上四面八方集结过来的部族军,杀了也遏制不住辽国核心武力,他上次杀的是辽国中央禁军,那才是辽国核心战斗力。
放这些人回去,等他们回到自己的部族去,便能让史皇帝的声威和恐怖在辽国广阔土地上四处撒播,深入人心。
再者,他确实也想向辽国传递一个信息,好好学汉语,写汉字,说不定哪天就能保命,军事斗争是短期奏效立竿见影的手段,文化入侵是长期经营潜移默化的根本。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北面的雁门关还在辽人手中呢
下午,数万秦军浩浩荡荡,压着三千多人的辽军俘,沿着河谷转向西面,随后沿山道前进,一路上不少辽军饿得晕倒在地,完全走不动。
这类人都被丢在路边等死,史从云也没下令给他们粮食,从代州到雁门关需要爬山,一大段山路大军不好展开,饿得半死不活的三千辽军很好控制,等他们吃饱了就是麻烦。
等第二天到雁门关下时,三千辽军还剩两千不到,很多在路上被扔了。
剩下的也不敢抱怨,不敢抵抗,只盼能早日逃出去。
雁门关在雁门山上,登上这座雄伟高山时,史从云心中感慨万千,雁门山,雁门郡,这里的血流得太多,这里的战争决定了数年前天下格局,从这翻过山口,后方就是朔州,以及老爹心心念念的云州,汉朝时云中郡!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即便在如今看来也是,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等外族,向北扩地,建立云中、雁门、代郡,从此这一片及其更北面的大同,内蒙南部等地就纳入中国统治。
之后赵国派大将李牧长期经营驻守雁门关,后来也在雁门北大败匈奴。
到汉朝武帝时控制进一步加强,雁门北面的代郡、云中郡成汉朝大军往北进攻沙漠、草原的重要前沿基地。
随着汉朝大军在漠北草原的纵横驰骋,这些地方在汉朝时也不同其他朝代,从边境逐渐变成安稳后方,大力开发和大军的长期驻扎,使雁门往北,后世大同,内蒙南部等地越发繁荣,出现“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局面,但汉朝之后,局面就变了,这些地方重新变成战争前沿,逐渐荒废。
在唐朝诗人的诗里,昔日云中郡的繁荣富裕只能作为一种追忆。
唐朝时,北方突厥等游牧民族崛起,屡有内犯,唐王朝于是驻军于雁门山巅,于制高点以铁裹门设关城,常驻戍卒防守,慢慢便有雁门关,也就是如今的雁门关关城。
到北宋雁门关更是成对抗和抵御北方契丹的重要关隘,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就在雁门关附近。
此时抬头遥望去,远处关城漫长,位于山顶,外围城墙足有五里地左右,全建在山势最高的地方,把上下的道路扼守死,无论哪边想要到达城下,从南坡也好,北坡也好,还要爬一大段狭窄山路。
而关城里视野开阔,俯视南北,还能供大量人员生活生产。
这里一看都令人头疼,这样的关城肯定难打多,首先是视野太好,居高临下俯瞰南北山麓。
其次就是关城很大,能够长期驻扎大量人马,这点和南方的很多险关还有区别,如剑门关,嘉萌关,清流关等是完全不同的。
那些关卡是险要,却难称雄关,险关是没法长期由大量人马固守的,也不适合高烈度战争对抗,
对敌人险,对自己也险,没法大量驻军就注定战争潜力有限,无法支撑高烈度战争。就像剑门关,历史上从北路入蜀的战例非常多,但号称天下第一险关的剑门关却很少能起关键作用,无法阻挡北面军队入蜀。
雁门关这样的雄关就不同,这山顶上建造周长五里多的雄伟关城,加上外围山坡的耕地,险要只是其一,其二则是长期驻扎大量士兵在这生活不成问题,必要时还能增兵。
能够长期驻守大量军队,就能应对高烈度战争和长期对抗,因此便能改变整个国家的战略格局。
如果把防线从河东中南部推到雁门关外,防御契丹人他只用从前十分之一的兵力就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关键还省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