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的情况下才能一起打开。
兵力部署如果泄露,会造成能以挽回的损失。
最简单的,辽州往北要北上太原,一般是过团柏谷往北,但那只是一般,天大地,几千几万人在茫茫大地上根本算不得什么。
所以其实可选的路还有很多,只是都有风险,而且团柏谷里也不是只有一条道可走。
可一旦知道对方在团柏附近的兵力部署,完全可以避实就虚,避开北汉重点防守的位置北上,直接断了他们的后勤粮道。
再广为人知的例子,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并不是他一开始想不到袭击袁绍粮仓的做法,在战争中这是常见的手段,问题他不知道袁绍的兵力部署,不知道粮仓在哪,而随着许攸叛逃,部署一泄露战局也就扭转了。
所以他最关心的就是北汉国的部署,大胜之后,他有了更大的野心,想要趁势北上,夺取太原,灭了北汉国。
这并非意气用事。
历史上为了灭占据半个山西的小小北汉国,后周和北宋两代王朝,先后大大小小的战打了二十多年。
大规模战役就有四次,才终于将其灭亡。
一来因为山西北部靠近游牧民族,是抵御北方入侵的前沿,像是雁门关,往北的云州等等,因为长期受战争锤炼,自古以来就能征善战。
其二就是辽国的支持,郭荣第一次大规模征山西打赢了的,可到后来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领兵南下支援立即被打得损兵折将,慌乱退出河东。
如果他没有来到这个世界,历史上老爹就是死在那时候,死在辽国南院大王耶律挞烈手中,不过现在好了,耶律挞烈被他抓了。
后来除了小规模战争,赵匡胤两次征北汉,每次都兵临太原,然后辽国大军立即南下支援。
不过赵匡胤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两次虽然担心两面夹击没打下太原,但都在给辽国的援军造成大的杀伤。
所以到最后一次赵光义出兵,辽国不敢再派援军,辽国不救援,那北汉半个山西的地盘和人口根本撑不住。
而如今史从云觉得自己已经达到赵匡胤两次太原大战之后的效果了。
其一,北汉精锐尽损,北面的折德戾,杨继勋先后投诚,已经战略上南北对北汉形成包围。
其二,辽国经历前年大败大概率不敢出兵,他一战已经打出赵匡胤两次北伐太原的效果。
其三,山西中北部很多百姓是不愿意跟国主那样为辽国走狗的。
百姓对此十分不满,七八年第一次高平之战时,那时他是个无名小卒,就记得当地百姓很多希望周军取胜。只可惜那时官家根本约束不住军队,烧杀抢掠的事时有发生,加之强征粮食,让山西的父老乡亲大失所望。
其四,天下节度使需要震慑,北面新归顺的折德戾,杨继勋等人立场如何并不好说,如果此时强硬能起到震慑天下的作用。
其五,河北粮食连续三年大丰收,能够支撑更长时间军事行动,这样的机会可难得,必须抓住机会。
有了种种理由,史从云心里已经有了决断,打败李筠,乘胜北上,一举解决北汉,将防线北推到雁门关附近去。
那边,卢赞已经大体标画了位置,然后跪在地上解释:“陛下看这里,过了太平驿是泌县和武乡县,兵力主要部署在泌县西北十里左右的梁侯驿。
粮仓在往北山谷二十里外的上曲村,附近各县的粮食都集中在这,是为守军准备的。”
“而更加北面的武乡县其实没什么兵,国中都觉得那里不好守,夺回来迟早还要被李筠夺去,所以没设重兵。
从梁侯驿到团柏谷这一段山路险峻,中间有不少军寨,守军都不多,最重要的分水寨,时常驻扎有四个营的兵力。”
卢赞指着他画出的泌县与太原之间的一个点向史从云道,旁边的书记官奋笔疾书,将这些话全记录下来。
“再往北,是团柏附近原本有一处大营,但如今都被调集南下了,其实是个空的,团柏附近几乎没有守军,只要出了山就能直到太原。
至于太原的部署我也不知道,小人知道的就这么多,句句属实,若有半点假话,就令我全家不得好死,天打雷轰!陛下信我!”
史从云让人把他画的图小心收起来,又亲自拿过书记官的笔记,看他记全没有,随后才道:“做得不错,朕免你死,待到王师功成,会给你记功行赏,带他下去休息吧。”
卢赞大送口气,连连拜谢,才被带下去。
史从云也松口气,知道这么多军事部署,对打北汉绝对是天大的助力,当然这些情报真假尚且未知,还需验证。
接下来,他听完所有捷报,让人一一认真记录,准备回朝论功行赏,随后继续往北开拔,目标泽州。
因神火军的火炮移动缓慢,史从云的中军行辕移动不快,接二连三的战报从前沿传来。
秦军接连又在泽州十五里,羊马城,泽州城东山脚等地击败北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