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77、不读书  五代河山风月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如南唐军,和辽军更没法比了。

这种情况下王全斌所说的办法就可行了,不打则已,一打直接把对面战斗意志打崩溃,就不会打成持久攻坚战。

寿州刘仁赡的那一年多的攻坚,大周不少将士都历历在目,想起来都头疼,所以大家都不想有那样的局面。

但大家又都有默契,利州不会变成寿州,可能是一路打下来的判断。

对面能不能打,有没有士气,作为交手的对手是最了解的。

这场仗打到这,几乎胜局已定,大家都信心满满,主要还是士气上去了。

蜀国历史上没有诞生过问鼎天下的势力。

唯一要说有点像的就是从楚地来的刘邦,但刘邦打天下靠的也不是蜀兵,北定关中主要是靠他带到汉中的数万楚军,靠着楚军的思乡之情,直接杀出关中。

到关中之后,刘邦靠的是秦兵,一方面刘邦入关中,还军霸上,废除苛法,约法三章,还赦免秦王子婴,甚至准备作关中王后以子婴为相,这种种做法都得到原本秦国百姓的人心。

另一方面,项羽大肆屠杀秦军投降将士,劫掠咸阳,导致秦国百姓都对他仇恨深刻,愿意跟着刘邦和项羽拼命。

刘邦就像是再把秦国统一天下的路再走了一遍。

而蜀地依旧是扮演后勤粮仓的角色,这就是这片地方的祸福所在,福气是群山保护了蜀国,祸根是群山封闭了蜀国。

天下大乱的时候,大家都想去蜀地避祸,以群山为屏,苟全自身。

但因为其封闭性,往往容易难有作为,等天下大定,外来大军来了,蜀地又没法抵抗。

其实这也挺好,对蜀地百姓是好事,但前提是没有湖广填四川那样的惨剧。

现在史从云最关心的反而是李处耘的东路军现在战况如何,他们约定的是在成都会师,但空间距离太远,联络都是大问题,根本没法协调,只能相信李处耘等人的能力。

当天,大军在城外落脚,随后忙碌起来。

全军的作战部署和总方针也定下来,大军就这么开始在利州城外大摇大摆休整。

但所谓计划没有变化快,令史从云和众将都没想到的事情在第二天正午发生了。

第二天中午,史从云正准备和冯继升去东山看看实际情况,结果有人急匆匆了来报告,说是蜀军使者。

史从云惊讶,旁边的冯继升等人也诧异,随后道:“难道他们要投降?”

他也和众人想到一块去了,这时候派使者来,莫非是打不过,想投降了。

很快使者在亲兵的带领下进来,来者一身文士打扮,在大营中倒是神色自若,随后拱手作揖:“请问是周国秦王吗。”

史从云点头,“有事直说。”

对方从怀来掏出一封书信双手呈送:“在下替大帅给秦王送上书信。”

史从云接过来,直接拆开看起来。

看了一会,他觉得是不是自己眼睛花了,递给旁边的众人看,大家看了也有些不敢相信。

因为这书信不是投降,也不是讲和,而是战书!

史从云一时有些搞不清楚王昭远脑子里怎么想的,你说你好好守城就守着,至少还算稳妥,这主动出战?

“你们大帅......是否清醒?”史从云委婉的问了一句。

来使者十分严肃的说:“劳烦秦王关心,大帅一切都好,我们大帅饱读兵书,满腹韬略,秦王敢不敢应战。”

身边的将领是又懵逼又生气,正要骂那使者,史从云制止了:“回去告诉你们大帅,某定会应战,让他好作准备。”

之后使者拱手,很是自得的走了,许多人都愤愤不平,史从云却没多在意。

他这些天一直在脑子里回忆王昭远的事情,他读过不少史书,偏偏没有王昭远的事,后来慢慢想起一些,才发现自己为什么没记起来了。

他以为王昭远身为蜀国知枢密院事,统领北路大军,这么说也是位极人臣,出将入相,应该单独有传,应该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他照着这个思路去回忆,自然错了,想不起来。

后来偶然想起来,才记起历史上对王昭远不过寥寥数笔,按理说这人统领蜀国北路大军,还管过枢密院,不该这么简略而毫无印象,除非......他真的是毫无作为,史官都不知道该写他什么。

史从云也回想起一些关键词,比如熟读兵书,自比诸葛,利州三战三败。

之前他还以为自己的记忆错乱了,一直觉得自己记错了,可能把别人的事迹记到王昭远头上去了。

因为就他实际到利州考察后的情况看,利州虽不及寿州,也是坚城,王昭远守重镇利州,怎么会跟王全斌三战三败呢,他据守坚城不就行,怎么可能三战失败。

现在史从云才突然反应过来,可能不是他记错了,还有另一种可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