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2章:混居分田  宋遗民在南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天,安置移民。

其实只有一千来人,并不是很多,而且还有何施在一旁帮助,统计身份以后,集市里的工厂就可以消耗完毕。

但周易凡还是遵从他们的个人意见。

提出了两种方案。

第一种,选择成为农民,华镇府会给他们分发土地,让他们可以耕种。

同时为了他们现在的生活,华镇府也会给他们提供低息贷款,当然周易凡也给他们提了提个醒。

如果选择成为农民,那一定是要和当地人进行混居的,而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会说汉语。

所以和邻里之间的交流问题,也是需要考虑的。

第二种,就是成为工人,进入工厂工作。

加入工厂可以快速解决生活需求,同时也不担心交流等问题,但成为工人也有一个问题。

那就是居住条件,现在集市对于工人居住休息采用的是大通铺,所以男女是分开休息的。

那这对于有些人就没办法接受了,毕竟他们来了这里连个居住地也没有,都没地方去满足生理需求。

想到这里,看样子还得在集市专门修一座旅馆。

告知这里的情况以后,就由他们自己选择了。

最后选择留在集市的只有两百多人,剩下的人都选择了成为农民。

也不知道是因为刻在骨子里的土地情节,还是什么其它。

但无论怎么选,其实都无所谓,现在也没必要全力扩张工厂。

虽然已经得到了大陆的一条商业路线,但是那也只是一个下县,县衙内最多不过只有两千户。

现在盲目扩张还会带来风险,毕竟经过此次“平叛”,他们和外界的商路也快断绝了。

告知移民暂时在集市修整两天。

周易凡还要开一个会议,此次会议主体就是村庄的管理。

同时周易凡也找齐了24名村官,其中有汉人18,本地6人。

可以说,本地人在考试中录取的比例还要更高一些。

不过现在可不是区分本地人和汉人的时候,而且周易凡事业的基石也不是什么本地人和汉人的利益。

而是以平民的利益为主,虽然这条路要更加的艰难,但成功之后的收获显然更大一些。

并且以名族利益为基石的话,成功的几率太小了。

选择汉人,虽然安南有不少汉人,但这里还是本地人的天下,其中保守估计都有几百万人。

和几百万人为敌,周易凡傻了才会那样做。

等人都来齐了,周易凡才讲述他的大计划。

那就是各族混居,重新分田。

之前那些家族之所以能有如此号召力,和他们群居在一起有莫大的关系。

不然家族的力量也不可能会那么深入人心。

这次周易凡就是要让各个家族的族人分散开来居住,让他们体会一下什么叫做“远亲不如近邻”。

等这样久了,家族自然也就不能再束缚他们了,而他们就会形成一个个小小的家庭。

至于再后来,如果他们子孙努力,是不是有会发展成为一个家族。

周易凡完全不担心,只要按照自己心中一步步建设,让商业开始繁华,人们自然会去追求合作,利益。

到那时候,就算还有家族,也和现在这些家族完全不一样了。

当然,周易凡还是会给他们留下祖祠,毕竟也得给人家留点精神念想吧。

当周易凡将自己想法提出来以后,所有人都惊呆了,不过并没有立即反驳,而是低头沉思。

还是王令首先反映过来,他又不去考虑政策的利弊,他只需合理的运用军队。

“需要军队的支持吗”。虽然他是在询问,但语气却很肯定。

这样的迁移肯定是要军队辅助的,两万多人啊。

而且迁移混居本来就会动摇人心,如果这个时候再出现包藏祸心之人,进行蛊惑,那事情可就大发了。

但是为了彻底解决掉家族这个毒瘤,使得各族融合,周易凡必须得这么去做。

而且还得抓紧时间,稳定后方。

只有这样,周易凡才能安心的应付朝廷方面。

等拿下县衙,将其作为他们的前线后,周易凡的就会将防御重心朝县衙方面移动。

“需要!不过军队只做为辅助手段,不到必要时刻,军队不能介入”。

虽然确定要让军队去维护秩序,但这也是周易凡给这次迁移上的一条保险,他最希望的是顺利迁移完成,军队不介入。

等商讨完,确定移民政策之后。

就是将先前清理出来的各村情况,比如房屋数量,土地田亩,山林面积等,拿出来进行讨论。

然后再合理的安排每个村适合安置多少人,并要求各村对每一个人都得进行登记,不论是五六十岁的老人,还是才出生的婴孩。

同时对于分田,周易凡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