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百二十三章 前沿(二)  纳米崛起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黄修远之所以对3067研究所如此关注,并不是因为该项目对于人类战斗力的提升。

很多人都没有察觉到,这个项目的根本意义。

无论是纳米内骨骼、纳米内皮层,都是黄修远提出的项目,尽管他没有亲自参与具体的研究,但大体方向还是由他来把握。

这个项目的深层次意义,在于太空。

具体而言,就是为了让人类可以在失重环境下,保持长期的生活。

为什么人类无法长期在外太空生活?其中的核心限制因素,就是低重力环境。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蓝星地面,身体也和蓝星环境相适应。

而外太空的低重力环境,会引起太空综合征,包括骨质疏松、血管粥化、肌肉退化之类。

这些太空病,一般会在812个月的太空生活后,逐步显像出来,严重可能造成致命伤害。

哪怕采用离心机锻炼法和专门的饮食调控,太空生活时长,也不宜超过15个月的极限。

虽然宇航员返回蓝星后,可以通过科学的锻炼和饮食,逐步恢复身体健康,但一旦在太空生活的时间,超过了最大限度,可能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

因此中华航天局设定的宇航员太空工作期限,分为专业宇航员最长9个月,非专业宇航员最长6个月。

比如之前上去月球的程存武,单次最长只能在外太空工作6个月,而且回到蓝星后,休息调整时间,也不得低于6个月。

在探索宇宙的初期,宇航员绝大部分都是专业,或者半专业人员组成。

但是到了中后期,必然需要考虑普通人上外太空的事情,如果还是现在的宇航员培养模式,那效率就真的太低了。

因此太空人类生存学应运而生。

比起毫无头绪的人工重力技术,或者工程量超大的离心力拟重力技术,或者是基因进化技术,黄修远更加看重另一个技术液压拟重力技术。

这是他思来想去,觉得是目前唯一可以实现的太空生存技术。

他打算利用液压力,来代替重力,模拟蓝星重力作用在人体的效果。

那要如何实现这个技术方案呢?

首先水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压缩的,如果要增强液压力,肯定要需要大量的水或者其他液体。

如此一来,又要面临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液体作用在皮肤上,而皮肤长期浸泡在液体环境中,肯定会有液体分子渗透到细胞内,导致表层细胞迅速死亡。

黄修远的思路非常简单,既然液体分子会渗透身体的皮肤细胞,那他就给皮肤覆盖一层“人造皮肤”,用于分隔表皮和液压液。

人造皮肤技术,对于现阶段的燧人系而言,并没有什么难度,采用纳米材料,可以打造出有弹性,又复合了防水层的人造皮肤。

有了人造皮肤,却并不代表液压拟重力技术可以投入使用了。

因为在黄修远的构想中,初期采用液压舱、气压呼吸系统,加上人造皮肤,可以保证宇航员在太空中,通过在液压舱休息的方式,保持身体的健康。

但这种方式,有一个先天限制,那就是液压舱是固定的,无法保证宇航员在工作状态下,也处于液压状态中。

而液压舱技术的晋阶版,就是液压装甲。

将液压舱改进成为一套外骨骼装甲,然后将宇航员浸泡在其中。

液压外骨骼装甲技术,要保证人类可以方便操控,必须尽可能最好可以贴近身体,外骨骼装甲的尺寸,最佳比例应该维持在1:12左右。

即一个身高18米的普通人,那他的外骨骼装甲高度,应该不高于216米。

液压外骨骼装甲采用核电池,本身可以长期维持内部液压、气压环境。

而由于要保持长期穿着外骨骼装甲,那人体的内骨骼、内皮层之类,就必须同步强化。

别以为外骨骼对人体没有负担,特别是液压型的外骨骼,本身的重量和压力,就是一个必须的负担。

只有内骨骼和外骨骼同步强化,才可以促进人类在外太空长期生活。

现在液压舱技术,已经进入人体实验阶段,但液压外骨骼技术,却还没有成熟的产品。

主要是小型化的拟重力液压,需要的设备都相对比较大,而且液压力的控制,也必须尽可能的精细化。

这套系统是要使用在人体上的,如果随随便便,那是拿宇航员的生命在开玩笑。

方华带着黄修远,观看了纳米内皮层的植入实验。

被固定在手术台上的小白鼠,已经被全身麻醉了,一条条比头发丝还细的纳米线,直接穿透了小白鼠的表皮,仿佛没有留下一丝伤口。

这就是纳米线带来的超微创技术,现在甚至还有纳米针管,可以直接刺穿皮肤、器官组装、骨骼,直达病灶区,然后将药物分子注入病灶。

几名研究员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辅助,仿佛在小白鼠皮肤上绣花,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