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轨顿时心生一计。
他不仅没有发怒,还好好的拍了一下这个使者的马屁,表示唐军马上就撤,希望到时候百济王能够手下留情,自己回到唐朝以后,肯定会替百济王美言几句,并且保证再也不会打百济的主意。
该使者也是一根筋,被大唐的高级将领这么一拍,自然是相当的受用,于是就屁颠屁颠的回去吹牛皮去了。
但他没有注意的是,就在他离开的同时,一支由数千人组成的敢死队,已经在悄悄集结。
百济如此轻敌,此时不偷袭,更待何时。
当天深夜,这支敢死队吃饱喝足之后,人衔草,马衔枚悄悄地溜出了城去。
一直溜到了百济军的军营附近,这群粗心大意的百济军竟然还没有发现。于是,唐军一声令下,冲进了敌营,一边放火、一边砍人,左冲右突,犹入无人之境。
正在做着春秋大梦的扶余丰和鬼室福信,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撒开丫子就往后飙。一直跑到了地势险要的真岘城才算完事。
但是,还没等他们喘上几口大气,唐军就又追了上来,几天之后刘仁轨带着一群新罗兵又搞了一次偷袭,顺利地拿下了真岘城,并占据了周围的险要之地,打通了新罗通往泗沘城的粮道。
扶余丰和鬼室福信只好接着跑,这次一直跑到了距离泗沘城大概200里的周留城,才停了下来。
初步打开局面之后,李治又命令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率领7000精兵,再一次杀向了百济。
而就在等待援军的过程当中,百济按照失败一次,就出现一次内乱的历史规律,又一次爆发了内乱。
扶余丰和鬼室福信果然如刘仁轨所料,早就看对方不顺眼了,只是胜利掩盖了内部矛盾而已。这一次失败之后,俩人就彻底的闹掰了,扶余丰先下手为强,把鬼室福信残忍地剁成了肉酱。
但是杀人一时爽,用人没有人。和尚道琛死了,鬼室福信死了,拥护自己的人全死了。另一个能打的黑齿常之看见老板这么残忍,自然也不敢往前凑热闹。万般无奈之下,扶余丰终于想到了东瀛。
公元663年8月,东瀛派出了多名兵士,战舰1000多艘,浩浩荡荡地驶向了百济。可以说华夏和倭寇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听说东瀛援军来了之后,刘仁轨并没有在意。因为在接下来的军事会议上,他竟然就没有提到这件事。
当时百济叛军手里还有两座坚城。
一座是周留城,扶余丰和他的高级将领家属们,都住在这里。
一座是加林城,控制着水陆要道,是唐军从泗沘城进入黄海的必经之路。
在攻打哪一座城池的时候,各位将领出现了严重的分歧。大部分将领认为应该首先攻打加林城,拿下加林城周留城就是瓮中之鳖,想什么时候攻打就什么时候攻打。
但刘仁轨又一次提成了反对意见,在他看来加林城地势险要、守卫坚固,如果硬攻势必造成大量伤亡,而且还不一定能够攻克。
相反,周留城虽然位置并不重要,但却是敌巢。如果攻克周留城,百济势必军心大乱,其它各城自然不战而降。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最后大家还是听取了刘仁轨的意见。
随后,唐军兵分两路,杀向了周留城:
一路由刘仁愿、孙仁师、以及新罗国王文武王率领,从陆路进发
一路由刘仁轨亲自率领170艘战舰,名水军,沿着熊津江顺流而下,再沿白江逆流而上,进逼周留城。
公元663年8月27日,唐日水军终于到达了他们命运中的拐点白江口。
两军刚刚相遇,东瀛仗着人多,率先对唐军发动了试探性的进攻,但是被唐军顶了回去。
第一天的战斗就这么简单的结束了。但是,此战给唐日双方的将领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刘仁轨看来,日军强盛,只可智取不可硬攻。但在日军将领看来,唐军的战斗力不过如此。
所以,第二天一大早,东瀛就制定了猛攻的战术。他们很快就集结了400多艘战舰,向着100多艘战舰的唐军中兵猛烈地冲了过去。
一番激战之后,果然如东瀛所料,唐军开始节节败退。东瀛大喜过望,一边大喊八嘎呀路,一边拼命地摇着船桨在后面一通猛追。
但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唐军的左右两翼已经悄悄的溜到了东瀛军的左右,将他们牢牢的包围了起来。
随后唐军火箭四起,对着包围圈中的东瀛兵士就是一顿狂射。由于空间狭小,东瀛兵士战舰根本无法调头,只能相互碰撞。于是,一条火船又烧着了另外一条火船,400多艘战舰你烧我,我烧你,顷刻之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
据东瀛史书记载,东瀛将领朴市田来津“仰天而誓,切齿而嗔,杀数十人”然后战死。但是,也不知道他在自己的船上咋杀的数十人?总不会杀自己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