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
高原反应影响下,只能速战速决,薛仁贵选择急战而且大非川并没有全军覆没,虽说死伤略尽,然而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即便是大败薛仁贵,论钦陵也没有把握将薛仁贵全歼,只能任由薛仁贵败而不乱,将残兵整个带回。如果是一般名将,怕是会仅以身免。
从青海战役初期薛仁贵一举袭击成功吐蕃的辎重部队来看,薛仁贵是有赢的把握的,在此的战前部署来看,薛仁贵是想直接攻击高原腹地的,由于青海地势过高,突击部队不宜带过多辎重,于是郭侍封的后勤部队的推进速度是决定战局的关键。
试想薛仁贵能顺利的得到辎重,那么,他必然会立即向高原腹地进军,这时候,钦陵就算攻击郭侍封也于事无补。因为一旦腹地被攻击,对于吐蕃来说后果是极为严重的。而时间往往决定了战局,郭侍封的贻误军机,造成了此次战役的唐军严重的被动。
薛仁贵作战一向主动,从他的任何战例都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然而,补给不到,让数万人在大非川望天等粮,那可真是让唐军的主动完全消失,战略上极为不利。
当然即便如此,论钦陵号称无敌名将,在战略态势、地形、主客、兵力、天时全部有优势的情况下,仍然不能全歼薛仁贵所部,则两人的优劣,可见一斑。
有趣的是,郭侍封正好是李积所推荐起来的人,在高句丽战役中担任李积的副将,而郭侍封之父郭孝恪与李积同出瓦岗系,在瓦岗时代于李积镇守黎阳时担任李积的副将!
正是因为李积的“举贤不避亲”,才招致了薛仁贵大将军的大非川惨败!千载之下,谁知道薛将军的冤屈与无奈?可笑还有人认为郭侍封是为薛仁贵背锅……
今年岁在康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薛仁贵如此长叹,可是邓艾是战败身死嘛?不是,是死在自己人手里!
也许在苏烈老将军因为不是李世民李治父子嫡系或是瓦岗系出身,在被压制二十年之后,虽然灭三国皆擒其主,却依然被从高句丽前线赶到雪原边上,即便击斩了吐蕃大相禄东赞,战绩还要被刘仁轨雪藏,甚至凄凉病逝之后一年李治才知道时,薛仁贵就已经有这样的觉悟了。
大非川之战之后,郭侍封只是罢职为民,薛仁贵却又遇罪被流放到广西象州的瘴疠之地,只是因为他不是开国功臣或者开国功臣的子孙而已!直到11年后,后突厥复兴,薛仁贵才重新被起用。
于是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率兵击突厥元珍于云州。突厥问曰:“唐将为谁?”曰:“薛仁贵。”突厥曰:“吾闻薛将军流象州死矣,安得复生?”仁贵脱兜鍪见之,突厥相视失色,下马罗拜,稍稍遁去。仁贵因进击,大破之,斩首万级,获生口三万,牛马如是。
即便是六十八岁的老将,依然威风如许!
这已经是薛将军最后的辉煌。在象州的流放,已经摧垮了他的身体,而对朝廷的失望,也销蚀了他的锐气,只剩下那无比光芒的灵魂。
云州之战后的次年,即永淳二年,在秋风瑟瑟当中,薛仁贵去世,年六十九岁。
在罗逸看来,老薛的一生,远比演义写得伟大而辉煌。
这里罗逸得说要一件事,他上辈子喜欢看京剧,虽说很多场景不符合史实,但好歹京剧也是国粹,具有相当大的文化价值。
而京剧中有摩天岭一节,说的是李世民时代薛仁贵跨海征东,大破高句丽军于摩天岭。
实际上李世民征讨高句丽受阻于安市城,并未能接触到摩天岭山地。京剧中的摩天岭之战,原型是薛仁贵讨伐铁勒的三箭定天山之战。
但这并不是说李世民打高句丽就表现不怎么样了。李世民在驻跸山之战中,率数万唐军精兵与10万高句丽、靺鞨联军号称15万会战。在此战中,李世民命李积率15万名步骑兵在西岭布阵,利用地势让高句丽援军看不到李世民及长孙无忌等部,误以为唐军绝大部分都在围攻安市城,结果进击之下,反被唐军以少围多,并遭居高临下压迫,陷入死地,最后几乎全部被歼灭或俘虏,主帅高延寿、高惠真率领36万人投降,足以证明这是一次毫无水分的大型歼灭战。此战之后,靺鞨人脱离了与高句丽的联系,再不敢支援高句丽人。
而出身民间,以兵募从军的薛仁贵正是在此战中崭露头角。
会有雷电,龙门人薛仁贵着奇服,大呼陷陈,所向无敌高丽兵披靡,大军乘之,高丽兵大溃,斩首二万馀级……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依旧北门长上。
在驻跸山之战中,薛仁贵冲锋陷阵,表现极为出色,从此得到重用。驻跸山离摩天岭并不远,因此薛仁贵在摩天岭附近确实曾经扬威过。
不过既然说到了高句丽,罗逸又想起了后世一个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