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六十六章 打脸杨广吹  大唐称心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首先罗逸必须声明一点,关陇集团这个概念,只是历史学界部分人提出的,而历史学界仍然有很多人不认可这个概念。即使历史学家里认可这个概念的那部分人里,还有认为关陇集团在隋炀帝初年就已经解体的,还有认为关陇集团在隋文帝时期就解体了、退出历史舞台了的。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将府兵以及地方豪强大族所控制的农民改为直接为朝廷所掌握。

杨坚接手北周,经过改革,兵权被收归于皇帝之手,关陇贵族集团已经难以对抗皇权了。在杨广登基为帝时,关陇集团早已无力推翻隋朝。

关陇贵族的成员反而要讨好隋炀帝杨广,一旦引起杨广的不悦,就可能被杀或被贬。前期杨广很容易杀了高颎、贺若弼、宇文弼中后期杨广杀了李敏全家,也没费什么事甚至最后天下大乱时杨广仍然能废了苏威,而苏威却仍然忠心于杨广,劝杨广深固根本。

最早爆发的是百姓农民起义,隋朝对其镇压、斩杀,却没能禁止,仍然有新的起义出现,“敕都尉、鹰扬与郡县相知追捕,随获斩决然莫能禁止”。而之后贵族杨玄感的起事却迅速被杨广平定了。第三次高句丽,隋炀帝的征敛与统治更加残暴,导致大量百姓农民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在百姓农民起义已经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之后,李渊李世民才起兵。李渊起兵时几乎只有太原一地,李渊李世民击败众多强敌、打下的天下、统一并扩张出庞大疆域,唐朝的天下实际是李渊李世民打下的,而不是取自隋朝的。

看隋朝杨坚杨广的诏书,仍然是让五品以上官员推荐人,并不具备科举的本质与主要特点。后面会说明,唐朝才开始真正具备科举制的本质与主要特征。

有的人说李唐坐享其成,就搞笑了。

北周、陈留给隋朝丰厚的遗产,而隋朝留下的是破坏严重、人口户口锐减四分之三、内外众多强敌的烂摊子。

隋朝后期,吐谷浑、突厥倒是坐享其成了。华夏被严重削弱,吐谷浑返回故地并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防御不了,而突厥崛起“戎狄炽强,古未有也”,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区纳入势力范围,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隋朝留下的是要突厥吐谷浑等多胡乱华、亡天下的恶劣局势,危害后世,不要因为后来李唐扭转了这恶劣局势就认为隋朝留下的烂摊子、恶劣局势不曾存在过。

隋朝人口顶峰,既没达到汉朝人口顶峰,也没达到唐朝人口顶峰。所以,隋朝灭亡的原因绝不是人口过多。

隋炀帝杨广,不顾百姓承受能力、动摇国本去征高句丽,逼的百姓大规模起义,使隋朝统治崩溃、名存实亡。

杨广征高句丽不一定是错的,但是像隋炀帝那样不顾百姓承受能力、动摇国本去征高句丽,就错的严重了。结果,高句丽还在、还俘获大量隋人不放还,隋朝却大乱灭亡,并且大乱严重损害了华夏实力。

那么就别提什么杨广和历代帝皇比较了。

北周留下丰厚遗产、强大帝国,隋文帝接手北周的丰厚遗产,灭陈统一,而杨广接手北周、陈、隋文帝几代人留下的丰厚的遗产,短短几年就败坏成了人口凋敝锐减到不足之前的四分之一、经济被严重破坏、严重分裂、外敌空前强大的恶劣局面。

隋文帝接手北周的丰厚遗产,灭陈,后有隋文帝杨坚策划,中有高颎真正指挥,三军谘禀皆取断于高颎,前有贺若弼和韩擒虎等名将在前线作战,杨广几乎只是个挂名的统帅。

隋文帝时期,突厥入寇,杨广率军出征,却没有什么斩获就返回了。是隋文帝、长孙晟、杨素分化搞垮了突厥。

而在隋炀帝后期,突厥被养的空前强大,一度把隋炀帝包围在雁门,隋炀帝脱险后至死没报此仇,对突厥无可奈何。

隋大业之乱,始毕可汗咄吉嗣立,华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韦、吐谷浑、高昌皆役属,窦建德、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王世充等倔起虎视,悉臣尊之。控弦且百万,戎狄炽强,古未有也。

那么最后说说杨广所谓的遮羞布“大运河”。

杨广靠着北周、陈留下的丰厚人力国力,靠着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修的大量运河河道,修出大运河,结果还经常湮塞。唐、后周、宋经常疏浚、整修大运河。

所谓疏浚,包括且不限于开挖、扩宽、挖深河道。

而唐宋需要多次疏浚、整修,才能令大运河可以重新使用。如果没有唐、后周、宋等及时疏浚、整修大运河,大运河的河道甚至会湮塞的几乎与岸平齐,“几与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所以开凿大运河、修大运河的大部分功劳不是隋炀帝杨广的。

最后,罗逸觉得后世人应该分清楚元朝京杭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用到现代的是元朝京杭大运河,而不是隋朝大运河。

而且,杨广修隋朝大运河用了从春秋到南北朝众多王朝修的大量运河河道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