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
厕所的窗户大开着,风呼呼地刮进来,令整个房间都冰冷刺骨。海岛上昼夜温差很大,白天灼热撩人,晚上却如同进入了冬天一样寒冷。我哆哆嗦嗦上完厕所,赶紧裹紧衣服准备回房间,临走的时候无意中朝着窗外看了眼
午夜的月光像是一个探照灯一样扫射过来,即便是今晚有些阴霾,但这个角度的视线比在厕所可清楚太多了。虽然还是有一半的身体隐藏在黑暗中,但朴尚源一眼就看清了坐在自己床上的人是谁。嫉恶如仇,正义凛然。
坚持正义没有问题。但社会认知一定程度上偏离到了“只一腔热血坚持正义,却不理解正义的内涵,不重视适当的手段“,而恰恰后者才是我们要真正学习的。
胜者就是正义。
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正义的界定,本身就存在认知偏差。
所看到的也只是为满足各方利益诉求,取得相对的平衡和稳定,所做出的种种行为中的一种而已。但是,我们应当肯定和赞扬他人为此的种种付出,正是因为他们的不记个人得失,才形成如今相对稳定、和谐的局面,而破坏这种平衡、让大多数人不满意的就是非正义的,但如果在破坏之后能形成了新的更加稳定的平衡、有了更大的蛋糕,这又变成正义的了。
正义是绝对的,是客观的,是某种最优解。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回答,因为很多东西无法量化计算。
就比如那个火车一边是十个混混流氓,一边是五个社会精英。我们能做出选择这是因为这道题我们能近似算出“最优解”,而其他的我们算不出来所以我们难以抉择。
正义是客观的,但是我们心中的正义是主观的。
依旧是火车,边是五个社会精英,边只有一个人,但是那个人是自己的亲人。在选择的天平上,在亲人的那一边就无形加重了筹码。
是道德主义吗按照道德规则行事,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丝毫不考虑这个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这种想法总是让人心潮澎湃。
但是,每当我想这么去做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虚伪。我越是想做一个高尚的人,就越是觉得自己无比卑劣。我越是想摆脱自己的虚荣,就觉得自己更加的虚荣。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不出来由不得我。每当我攀登道德的高峰,总有一种强烈的力量让我下坠。以道德主义作为行事为人的根据,最大的痛苦就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间存在一个天然的鸿沟。至少对我而言,是无法跨越的。
朴尚源永远知道怎么做是对的,但我从来不做。
我一直想做一个勇敢的人,但是我知道靠着我自己,我无法变得勇敢。因此,德行的初心可能走向德行的幻灭。
即认知圈子效应人的认知如同一个圈子,
圈子越大,不知道的事物越多,自己亦越该
卑微的奋进。
是大多数走到所谓高尚名声的人,旅途都很阴暗卑鄙。
为此朴尚源专门请教了一位资深心理学家,他告诉我,研究犯罪心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亲身调研,才能对罪犯行为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如果有条件,最好去他们生活过、工作过甚至成长过的地方,听他们人生历程中的那些过往者讲述,抽丝剥茧地对其行为进行全面分析研判,从中推断出导致犯罪人格产生的蛛丝马迹。很多罪犯看似匪夷所思的行为举止背后,其实都有成长中各种经历的影子。每一个生命都有它的轨迹。他说:同样,每个罪恶的灵魂都是由浑浊的点滴汇集成的深渊。
“沸水不能破坏n?”
诚然,在95摄氏度以上的温度下双链中的氢键会断开,会对于起到破坏作用,犯罪人想到了这一点,而且还觉得烹尸后尸块更加好处理无血水,于是烹尸。
这个想法的直接目的在于隐瞒碎尸身份、增加侦查难度。
可惜,现实就是那么残酷,这不是什么很聪明的方法,甚至可以说这么做的犯罪人十分愚蠢。
现实就是
绝大多数烹尸后的尸块还是可以检测出。
她走了,像天使一样,飞走了。
这次案件比较棘手,朴尚源通过一些手段也是成功拿下。
束手竟然将被害人全部扒了,杀掉之后将他起跑时,然后叫他冲入到下水道里,这看起来是惨绝人寰的。
下水道是也可以提取n
两周前,小区的下水道堵了。这很正常,人数众多的小区经常有人在马桶中扔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下去,最常见的是剩菜、塑胶袋和卫生巾,时间一长就容易造成下水道的拥堵,等到污水横流的时候,就得将整个下水系统进行彻底地开启清理,将那些在出口处洞壁上的污秽杂物清除干净。
不过这次清理的时候,情况稍微有些不同。小区里惯常遛狗的几个人正好在附时这些犬类对下水道都是绕道而行、避之不急的,这次却有一只腊肠犬狂吠不已,而且一度往下水道的方向狂奔过去。
清理下水道的工人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