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 举人拜访  大明小状元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月中旬。

吕渭纶在陕西贡院的前院里忙的不可开交,就连明欢和王徵也被使唤了起来。

这也是因为,一经放榜,许多中举的学子就纷纷登门拜访。

说起来,吕渭纶这个主考就是他们座师,再加上他本身又是陕西人士,学子们也就更亲热些。

李东阳曾说过,“座主之义,自有科举以来有之。盖凡出于其门者,或登堂而拜,或分屏而坐,有不同于途之人者。既其甚也,乃至于徇私而忘公,故宋之初尝革之,以为弊其亦矫枉而过者哉!”

当时有人认为要禁止和座师有接触,李东阳的大致意思就是觉得拜访座师,存在联系这种行为并不需要严格禁止,是他们想的太严重了。

实际上,这也是科举成绩出来后,潜移默化的一种习惯。

考生中举或者中的进士后,都会与之前的主考官有所联系,登门拜访。

这几日,吕渭纶就亲切的感受到了这些学子们的热情。

他们一般都会带很多东西上门,比如一些家乡特产之类的。

一进来见到吕渭纶都是激动的不行,登堂而拜,那种感觉真的让吕渭纶在一瞬间有了极高的自豪感。

当然也有让他尴尬的,那就是,个别考生的年纪竟然都比他大了一倍!

结果那人进来以后还是给吕渭纶行了个大礼,这都让他有些羞愧了。

说实话,他那个年纪,可以当吕渭纶的父亲了,甚至再大几岁的话,爷爷都当的

考生们中举后,都已经有了做官的资格,他们中一些人想要继续开启科举的征途,去京城参加会试,还有些人并不想再考,准备直接去吏部候着,有机会就去做官。

想留在家乡教书的也有一部分,不过他们想要教书的地方也不是寻常的私塾,而是朝廷开设的那种官学,诸如县学,府学之类的,最出名有代表性的官学其实还要说是京城的国子监了,但那里也不是寻常人就能进的去的。

去这种地方的官学教学,吕渭纶也是挺支持的,毕竟待遇不错,而且社会地位还高,若是你教出去的学生混出名头,这个老师遂之就算是出名了,出名之后,自然就是名利双收,也能活的精彩些。

但缺点就是,一般来说,你一上来就去这种县学里去教书,那你基本上一辈子就固定了,只能当个教书匠。

当然,要是家里有关系,或者说被名士看中,也是有机会鲤鱼跃龙门的。

说白了,这种方式还是适合一般的考生,家庭条件一般,想要稳定生活的,一般中举的考生年纪也都差不多了,若是没成亲的也该成亲了。

从拜访的学生中来看,大部分人还是想要进京赶考的,理由有很多,比如什么陕西太偏,想去京城看看,或者是要光宗耀祖,考上进士等等

这些中举学子在面对自己的座师时,大多时候都把其当成了人生导师,什么都要问,有学问上的,有宗教的,还有官场上的,更有一些心怀大志的学子直接让吕渭纶讲讲大明如今的状况,以及未来该如何前行。

对此,吕渭纶只能告诉他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些举人们自然是不懂,纷纷追问。

吕渭纶坐在尊位,看着这一帮学子求知的渴望眼神,倒也乐意与他们讲些什么,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于是给他们分析道,“生产力何意?即我们人类创造财富,生产力又分为多种形式,比如个人的生产力,集体的生产力,社会的生产力等等”

“个人创造出的财富就是个人生产力,多个人一起组成一个小集体,共同创造出来的就是集体的生产力”

几个举人听得云里雾里,就连一旁一直喜欢经算的王徵都竖起耳朵认真听,他看起来有些吃惊,这时,王徵可能才意识到,他舅舅随意让他拜这个先生,没有那么简单。

一个举人提议道,“先生,您能举例吗?”

吕渭纶笑道,“你们想想原始人,他们那时没有什么锋利的工具,也不懂什么种地,但像是捕捞和狩猎这种行为,他们一个人很难完成。想要生存,就必须和其他原始人一起去获得生活资料。”

“这就是最初的集体生产力。而当他们掌握了一定的经验,完全可以独自生活时,就又变为个人生产力了。”

几个举人越听越上头。

有人接着问道,“先生,这个我懂了,那生产关系呢,这又是何意?”

“这个,就还要说起刚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了!”

“生产关系又分为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原始人们为了生存去获得生活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生产力的关系就是自然关系,而后他们将这些生活资料进行分配,交换乃至现在我们用挣来的银子去购买其他物品,这就是社会关系。”

“生产力其实就是自然实践,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实践。”

“自然实践的先进性程度就决定了社会实践的统一范围。”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