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书坊前  梨园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比如春鸣社等的社刊,虽然无聊时也值得一看,但一来戏常不好,二来因为销量不好刻板成本高,只能降低印刷质量,看起来观感也不佳,所以牛文乐很少会买。

他走进店里,想要问伙计要一份新出的元贞社看,但还没站定,就被后面人推着向前走。

一下被挤到人前,还没说话,伙计已把一本《牡丹亭》塞到他的手中,口里说:“四钱宝钞,前面付前面付。”

牛文乐看看这书,

书籍正面印着《牡丹亭》三个大字,还有一行小字“春鸣社特刊”,下面写着作者名:白鹏飞。

牛文乐想了一番,却是不认得。

随手一翻,见到装帧精美,内容字体清晰,印刷的十分不错,而且书本只有手掌大,拿在手中更显得精致无比,让牛文乐一见便十分喜欢。

牛文乐想着这书虽然小,但厚度很厚,算算少说也有四五万字,若以正式图书的价格来说,四钱却实在算很便宜,更别说印刷还如此精美了。

但他还吃不准这书好不好看。

于是牛文乐拉住身边一个已经付了钱的人问道:“这《牡丹亭》好看么?”

那人抱着三本《牡丹亭》,道:“好看呀,这书才出来两天,满临安都卖疯了。”

“是啊是啊,你没听说那句话么‘所谓,开篇不谈牡丹亭,读便诗书也枉然’。”

牛文乐听得一惊,心道“读便诗书也枉然,好大的口气啊!”

他不禁问那人道:“这《牡丹亭》讲的是什么?”

那人道:“讲的是……总之是个戏本,你自己去看便是了!”

原来他也是凑热闹,根本没看过《牡丹亭》,连讲的什么故事也还不知道。

牛文乐翻着《牡丹亭》,他很想看看这么流行的书讲的是什么,但又有些舍不得四钱宝钞。

正在犹豫间,只听后面掌柜喊道:“诸位客人,诸位客人!本店《牡丹亭》售完了,劳你们耐心等待,我马上差人去调!”

店外许多拥挤的顾客瞬间发出一声失望的悲呼。

这时突然有个青年文士到牛文乐面前道:“老先生,你这《牡丹亭》要不要,不要便给我吧?”

他说着居然伸手就要那牛文乐的书。

牛文乐一惊,连忙护住。

看到大家如此狂热,他心中忍不住好奇,想想不过四钱宝钞,这书有这么厚,就算不好看也不算吃亏。

他终于一咬牙,走到账房前道:“这《牡丹亭》我要了,这是四钱宝钞。”

青年文士瞬间满脸失望。

牛文乐付了钱,带着袖珍书走出书店来。

站在路边,他连忙的翻开《牡丹亭》,他倒要看看,这《牡丹亭》究竟写的什么,能让人这么追捧?

翻开第一页牛文乐脸上便露出奇怪的神色,这么厚一本书,第一页居然大半是空白的,只有一句话“开篇不谈‘牡丹亭’,读便诗书也枉然!”

牛文乐算知道那句评语怎么来的了,原来是印书时作者在自卖自夸。

这未免太不要脸了。牛文乐心里对《牡丹亭》的印象一下降低了许多。

翻到第二页,却是目录,标记了每一出的标题和对应页码。

一看目录,居然有十几出,而且最后一出叫“诊祟”,显然也不是完结的模样。

他翻到封面一看,果然见封皮上写着“上卷”。

这说明这戏至少还有一卷,牛文乐有些惊讶,这年头的杂剧基本就是“起承转合”四折家一点楔子,这戏居然如此之长?

牛文乐好奇的打开第一出“标目”。

这算是全戏的总纲,用几首诗说明戏曲大概内容。

只见开篇写着首《蝶恋花》:“忙处抛人闲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牛文乐一看就有些愣,这词写的太用心了吧?

所谓词是诗余,曲是词余。

词是因为宋人不想受诗的格律才发展出的长短句,而曲则是不想守词的格律进一步发展所得。此时的曲家自己都不怎么看得起写曲的,曲词本就是下里巴人的东西。

曲里的诗词也有,但基本是类似于“满腹诗书七步才,绮罗衫袖拂香埃。今生坐享荣华福,不是读书哪里来?”这种大白话。也怪不得会被文人觉得品味不高了。

突然在杂剧里看到牡丹亭这种细腻的词,不禁让牛文乐惊讶。

那感觉就像后世看到一个短视频,发现他们居然为做个短视频烧钱请来了国际顶尖特效团队做特效一样,那还不喜出望外?

而一点点看下去,牛文乐不禁越来越心惊。

《牡丹亭》里这种精致巧妙的曲词不是一处,而是首首如此。一首首精致的词作将人物心境描写的精到无比、妙到毫颠。

《牡丹亭》的写作技巧吸收了话本小说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